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江苏盐城启动‘茉莉花开·盐艺直达’文化行动,以茉莉与盐艺编织城乡文化服务网络

时间:2025-05-20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5分类:本地要闻

  

  江苏盐城:以茉莉为媒,让盐艺直抵人心

  2025年5月19日,一场名为“茉莉花开·盐艺直达”的文化行动在盐城正式启动。这场由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盐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活动,不仅是一场文艺盛宴,更是一次地方文化血脉的深度唤醒。盐城,这座兼具海盐文化与湿地生态的城市,正试图通过茉莉花的芬芳与盐艺的厚重,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让艺术“零距离”融入市民生活。

  五个“一”工程:文化惠民的盐城方案

  “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的核心是构建五个“一”文化服务体系,如同五根支柱,撑起盐城文化普惠的穹顶:

  “一台好戏”惠民剧场:将淮剧、杂技等地方特色演出送进社区、乡村,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专业院团的表演。例如建湖九龙口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的经验,将被进一步推广,实现“非遗+文旅”的化学反应。

  “一墙美展”流动画廊:通过街头巷尾的流动展览,展示盐城湿地风光、海盐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开放式美术馆。

  “一堂匠艺”名家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开设公开课,手把手教授东台发绣、海盐制作等技艺,让传统手艺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圈”。

  “一城记忆”非遗直达:整合董永传说、建湖杂技等非遗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例如“世遗湿地、遇缘西溪”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以更亲民的方式向市民开放。

  “一室书香”阅动乡间:在乡村设立流动图书站,结合数字阅读技术,解决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痛点。

  这一体系的设计,既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文化自强自信”的号召,也精准对接了盐城“生态+文化”的双重基因。

  从潮间带到市民客厅:艺术如何破圈?

  启动仪式的亮点之一,是“潮间带艺术村×一条艺术”主题创作活动的同步举行。潮间带——这片介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生态过渡区,被巧妙地隐喻为盐城文化发展的现状:既需扎根传统,又要拥抱创新。艺术家们以湿地芦苇、海盐结晶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未来将出现在“一墙美展”中,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视觉纽带。

  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周晓燕指出:“绿色生态文化、串场河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是讲好盐城故事的关键。”这一观点在行动中得到了实践。例如,“一城记忆”非遗直达项目不仅展示技艺,更通过互动剧形式重现盐商沿串场河贸易的历史场景,让文化记忆“活”起来。

  数据背后的文化温度

  盐城近年来的文化投入已初见成效:2家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3条线路跻身省级非遗主题旅游精品,江苏省杂技团更成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这些成果如同散落的珍珠,而“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正试图用一条线将其串联——据估算,2025年该行动将覆盖全市80%的乡镇,惠及超百万市民。

  茉莉与盐: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自信

  茉莉花,素雅清香;海盐,质朴厚重。两者的结合,恰似盐城文化发展的缩影——既有轻盈的艺术表达,又有深沉的历史积淀。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这场行动的意义或许在于:周末带孩子看一场惠民淮剧,路过街头偶遇一幅湿地主题壁画,或在非遗工坊亲手尝试发绣制作。这些碎片化的文化体验,终将汇成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未来,盐城计划将“茉莉花开”品牌延伸至更多领域,如国际湿地艺术节、长三角非遗联展等。当茉莉的芬芳飘过黄海湿地,盐艺的结晶也将照亮更多人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