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盐城文化>正文

盐城潮间带艺术村:文化春雨润乡村,艺术共潮生

时间:2025-05-20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5分类:盐城文化

  

  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一座由民居改造的潮间带艺术村近日成为文化活力的焦点。5月19日,这里汇聚了国内外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暨“潮间带艺术村×一条艺术”主题创作活动。这场由盐城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活动,像一场文化春雨,将戏曲、书法、非遗市集等多元艺术形式精准灌溉到社区土壤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高质量的文化脉搏。

  艺术下沉:从剧场到村口的文化接力

  盐城的文化惠民策略打破了传统“送戏下乡”的单向模式,转而构建“艺术共潮生”的互动生态。在潮间带艺术村的锦龙堂,诗词书法展“潮声漱玉·诗墨题笺”以民居为展厅,将名家墨宝与渔村风貌交融;同期举办的“一条创作展”则邀请居民与艺术家共同完成装置艺术,如同将黄海的浪花凝固成可触摸的创意。这种“民居+艺术”的改造模式,让文化资源像盐田里的结晶自然渗入日常生活——据统计,仅活动首日就吸引超千名村民参与,其中发绣、草编等非遗市集的体验摊位前排起长队,成为最生动的文化传承课堂。

  戏曲活态传承:淮剧的社区化表达

  作为江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盐城将淮剧这一国家级非遗的推广纳入“茉莉花开”直通车项目。通过联合淮安、扬州等四市文广旅局,盐城不仅集中展演《赵五娘》等经典剧目,更创新推出“淮剧工作坊”:专业演员在兴农村的晒谷场上教学身段唱腔,孩子们模仿水袖翻飞的画面,宛如田间跃动的文化基因。这种“展演+传习”的组合拳,使古老剧种像蒲公英种子般扎根社区。一位参与活动的老戏迷感叹:“过去要坐两小时车去城里看戏,现在戏台子就搭在菜市场旁边,连卖豆腐的王嫂都能唱两句《珍珠塔》了。”

  科技赋能:文化资源的云端抵达

  在物理空间覆盖之外,盐城同步构建数字化文化矩阵。“盐艺直达”线上平台将活动现场通过VR技术实时传输,让卧床休养的老人、外出务工的青年都能通过手机“走进”艺术村。这种“线下沉浸+云端共享”的双轨模式,如同为文化资源装上GPS导航,精准触达不同群体。数据显示,活动期间线上参与人次突破3万,评论区涌现大量“云指导”创作留言,形成独特的跨时空艺术对话。

  可持续生态:文化种子的长效培育

  盐城的实践不仅停留在活动层面,更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潮间带艺术村被赋予“创作孵化基地”职能,首批入驻的8位艺术家将与村民开展为期半年的驻地计划,将废弃渔船改造成公共艺术装置。当地文旅部门还推出“文化积分制”,居民参与活动可兑换非遗体验课程,形成“参与-学习-传播”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就像在社区栽下文化果树,既提供当下果实,更孕育未来的生长可能。

  从黄尖镇的海风到千家万户的屏幕,盐城正以文化为纽带,编织着一张覆盖城乡的“精神共同富裕网”。当七旬老人在非遗市集传授结绳技艺、年轻人在抖音直播淮剧选段时,这些鲜活的场景印证了:真正有效的文化供给,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能让每个人成为参与者和传播者的生活诗篇。正如活动主题“茉莉花开”的寓意——文化的芬芳,终将在共享与互动中绽放得更持久、更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