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滨海港区打造开放新高地
盐城滨海港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激活蓝色经济新动能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盐城滨海港区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为长三角北翼对外开放的“黄金门户”。随着国际航行船舶开放资质的获批,这里不再仅是区域物流枢纽,更成为政策、产业、资本汇聚的“强磁场”。从6400万吨的货物吞吐量目标,到渔港经济区的冷链物流集群,滨海港区用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与政策服务的“软环境”,书写着沿海开放的新篇章。

基础设施升级:筑巢引凤的“强根基”
一条铁路支线能改变什么?滨海港区的答案是:打通开放动脉的“最后一公里”。当前,滨海港铁路支线等9个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不仅提升了港口服务能级,更将盐城的对外开放能力推向新高度。港口吊桥林立、航道深浚,外贸船舶往来如梭,这些场景背后是盐城对“硬件短板”的精准补强——从码头扩容到疏港铁路网,每一处细节都在为“6400万吨吞吐量”的目标铺路。

政策赋能:开放型经济的“加速器”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政策则是血肉。盐城市政府发布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滨海港区注入了“蓝色动能”。文件明确支持海洋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链,将“开放红利”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例如,翻身河渔港的冷链物流项目,正是政策引导下“一条鱼”向“一条链”跃升的缩影。

产业集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赢”
开放的平台需要产业的支撑。滨海港区巧妙布局“两条腿走路”:一边依托3300万吨外贸吞吐量吸引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另一边通过渔港经济区集聚冷链、交易等配套产业,形成“港口+腹地”的联动效应。这种“前港后厂”的模式,让投资者不仅能享受物流便利,还能嵌入区域产业链,降低综合成本。

未来展望:开放不止于“量”,更在于“质”
到2025年,盐城港“一港四区”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外贸量翻番——这一数据背后是滨海港区从“运输通道”向“价值高地”的转型。随着更多国际航线开通、RCEP等政策红利释放,这里有望成为中日韩贸易的重要节点。而扁担港等特色渔村的文旅融合探索,则预示着开放经济正从“单一物流”走向“多元生态”。

对于地方政府,这里是政绩与民生的双赢样板;对于投资者,这里是成本与机遇的平衡点;对于企业管理者,这里更是布局全球市场的“跳板”。滨海港区的故事证明:开放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