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乐园:文学乡愁的立体呈现
在苏北水乡的夏日微风中,一片由茅草屋顶和木质结构构成的建筑群静静矗立于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的田野间。这里不仅是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笔下的文学原乡,更是一座将文字转化为立体体验的“纸上乐园”——草房子乐园。当350亩的土地被赋予文学的魂魄,每一根茅草都仿佛在低语着《草房子》中桑桑的童年往事。
水乡记忆的文学复刻
曹文轩曾回忆:“那段穷得连红烧肉都奢侈的岁月,却藏着最明亮的快乐。”这种矛盾而真实的情感,正是《草房子》打动全球读者的核心。小说中1960年代初的水乡小学,避开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用油麻地小学的屋檐、芦苇荡和孩童的嬉闹声,编织出一张纯真与苦难交织的网。如今在草房子景区,游客能触摸到复刻的教室场景与桑桑家的木质阁楼,文学馆内展示的手稿与插画,将文字中的“油麻地”具象为可感的空间——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为《草房子》创作的视觉艺术,更让这份乡愁跨越了国界。

从文本到土地的叙事实验
乐园的设计者深谙文学地标的当代价值:它不仅是怀旧的载体,更是激活文化基因的实验室。以“研学教育”为核心,这里设置了素拓活动与农耕体验,孩子们可以像桑桑一样在稻田里奔跑,或在文学工坊尝试创作自己的“草房子故事”。这种参与式叙事打破了传统纪念馆的静态模式,正如波兰艺术家伊娃娜·奇米勒斯卡在分享会上强调的:“土地本身是最伟大的故事讲述者。” 当游客亲手扎起茅草屋顶,或参与水乡民俗表演时,文学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生活实践。

国际视野下的乡土表达
2025年7月初的那场国际文学盛会,让草房子意外成为中外对话的舞台。曹文轩与来自巴西、波兰、韩国的艺术家们,以“水乡生态”为基点探讨了本土性与人类性的辩证关系。这恰是《草房子》的深层魅力:它用方言写就的童年,却唤起了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共鸣。乐园内特意保留的里下河湿地景观,与当代装置艺术并置,构成一种隐喻——就像曹文轩笔下“用苦难酿出的甜”,最地域性的表达反而能抵达最普世的情感。

实用指南:如何丈量文学与现实的距离
对于计划探访的游客,建议预留半天时间沉浸式体验。文学馆的常设展区按《草房子》章节划分,其中“药寮”场景还原了桑桑患病时父亲熬药的小屋,空气中甚至模拟了中药苦涩的气息。若带孩子前往,不可错过研学中心的“稻田课堂”,收割季还能体验手工脱粒的艰辛与喜悦。由周伙村村民担任的导游,常会分享曹文轩少年时的真实轶事——比如他如何为了一本借来的书徒步二十里泥路,这些鲜活的细节恰是官方解说词里找不到的注脚。

暮色降临时分,站在乐园中央的观景台上远眺,可见茅草屋顶在夕阳中泛起金色,与远处真实村庄的炊烟连成一片。这种“景村合一”的设计刻意模糊了文学想象与现实生活的边界。或许正如曹文轩所说:“草房子不是怀旧,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己从何处获得力量。”当城市化进程不断冲刷着记忆的河床,盐城的这片文学飞地,正用最柔软的茅草,守护着时代洪流中即将飘散的乡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