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段旋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响起,跨越了海峡,穿越了岁月,至今仍在无数人心中激荡。它早已超越了一首普通闽南语歌曲的范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深刻烙印在闽南、潮汕、台湾地区乃至更广阔海外华人社群的集体记忆之中,持续为奋斗者注入勇气与力量。
这首由陈百潭作曲、填词,叶启田首唱的《爱拼才会赢》,诞生于台湾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时期。彼时,经济起飞,机遇与挑战并存,人们既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也面临着谋生的艰辛与不确定性。歌曲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直白有力的歌词,精准地捕捉并抒发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普遍心声——面对困境,不怨天尤人,不屈服于命运,而是坚信通过自身努力拼搏能够开创美好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迅速引发了全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共鸣。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歌曲开篇,即以充满哲思的比喻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起伏。这种对命运客观规律的认知,没有导向消极避世,反而铺垫了后文“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的豁达与坚韧。它传递的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英雄主义。这种精神内核,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都能找到它的知音。
在闽南沿海地区,《爱拼才会赢》几乎是融入血脉的乡音。它不仅是KTV里必点的经典,更是许多企业开工、店铺开张、庆典活动时必定响起的背景乐,寓意着对事业顺利、拼搏成功的祈愿。对于老一辈的创业者而言,这首歌是他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历程的最佳注脚。今年六十二岁的老陈,一位在厦门经营石材生意的企业家,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唱完全曲。“当年就是揣着几百块钱,凭着一股‘拼’劲出来的。”他感慨道,“听到这首歌,就想起当年睡工棚、啃冷馒头的日子。它告诉我们,只要肯拼,就有希望。”
这首歌的影响力并未止步于闽语区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数以百万计的务工人员从全国各地涌入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工厂求职谋生。在陌生环境中,《爱拼才会赢》的旋律和其中蕴含的拼搏精神,也成为他们慰藉乡愁、激励自己的重要载体。来自湖南的赵女士,二十年前来到晋江一家鞋厂打工,她回忆说:“那时候流水线工作很辛苦,想家。厂里广播经常放这首歌,虽然一开始听不懂闽南语,但那个调子很有劲,后来知道了意思,觉得就是在唱我们自己,告诉自己要坚持,要奋斗。”
而在学术界看来,《爱拼才会赢》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厦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学者指出:“‘拼’的精神,实质上是闽南文化中‘海洋精神’的一种体现。闽南人历来有出海闯荡的传统,面对未知的风浪,需要敢闯敢试、团结互助、顽强生存的意志。这首歌将这种地域文化精神提炼并升华,用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获得了超越地域的广泛认同。” 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美德一脉相承,是其在一个特定时代、以一种特定方言艺术形式的生动呈现。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爱拼才会赢》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解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它被许多年轻创业者视为“战歌”,激励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勇于开拓;在体育赛场边,它为中国健儿加油助威;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它也被创作者们用作背景音乐,搭配各种展现努力生活、突破自我的画面,持续感染着新一代的年轻人。
“爱拼”精神的核心从未改变,但“赢”的内涵却在不断丰富。从最初意义上物质条件的改善、事业的成功,扩展到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困境的不屈抗争。它不再仅仅关乎商业成败,更是一种普适的人生态度。
如今,当《爱拼才会赢》的旋律再次响起,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首怀旧金曲。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人们;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奋斗者栉风沐雨的身影;它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提醒着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而坚信“七分靠打拼”的信念,将是穿越周期、走向未来的永恒动力。这首歌的传奇,仍在无数人的生命实践中,被一遍遍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