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全国乡镇人大,请学习盐城人大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3-04-20作者:小雅阅读:0分类:本地要闻

  

  近年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在乡镇国有资产监督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成为全国地方人大工作的标杆。其通过制度设计、技术赋能和全链条监管形成的“盐城模式”,不仅打通了国有资产监督的“最后一公里”,更被全国人大官网多次专题推介,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高位推动:构建三级联动监督体系

  盐城市人大将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列为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事项,通过市级统筹部署、县级协调推进、乡镇具体落实的“同题共答”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覆盖所有乡镇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试点。这种“金字塔式”的监督架构,如同为国有资产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的防护网,确保每一笔集体资产变动都能纳入监管视野。2023年,盐城所辖县镇100%完成试点建设,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权威媒体称为“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钥”。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监督新范式

  在全国人大点赞的“数字人大”建设中,盐城创新开发了国有资产动态监测平台。该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乡镇资产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自动预警异常交易,相当于给国有资产装上了“电子脉搏监测仪”。例如,某镇集体厂房租金长期低于市场价的情况,系统通过比对该区域300余条租赁数据后触发预警,推动人大专项督查挽回损失。这种“算法+人工”的双重筛查机制,使监督效率提升60%以上。

  闭环管理:从任前审查到任后评议

  盐城首创的“全链条监督机制”将人事监督与资产管理深度绑定。对15名涉及国资管理的审判员开展履职评议,形成“任前资格审查—任期专项审计—离任责任追溯”的闭环。其中任后监督环节特别引入第三方评估,如同给干部戴上“紧箍咒”,近两年推动整改问题资产逾1.2亿元。这种将“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的做法,被全国人大《地方立法动态》评价为“实现了监督从软约束到硬问责的跨越”。

  立法引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在制度创新方面,盐城人大以立法固化改革成果。全国首部AED配置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展现了“小快灵”立法的盐城智慧。针对乡镇资产处置程序模糊的痛点,制定《集体资产交易规程》,将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完成的审批压缩至72小时,同时要求所有交易信息在“阳光产权”平台公示。这种“立法+标准”的组合拳,使集体资产流失投诉量同比下降43%。

  党建融合:红色引擎驱动监督实效

  通过“党建+业务”双轮驱动,盐城将国资监督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在全市134个乡镇设立“人大代表监督岗”,党员代表带头核查资产台账,形成“月抽查、季通报、年考评”的工作节奏。《新华日报》头版报道的“党建红”引领“资产清”经验,正是源于某区人大代表在走访中发现价值2000万元的闲置校舍,推动改建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的典型案例。

  从盐城实践可以看出,新时代国有资产监督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思维。其成功关键在于:以三级联动破解基层监督乏力,用数字技术穿透信息壁垒,靠制度创新压实管理责任。正如省人大领导批示所言,这套机制“既守住了全民财富的安全底线,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要素资源”。对于全国同类地区而言,盐城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可量化的操作模板——从平台搭建到人员培训,从立法保障到考核激励,每个环节都经过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