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民近日迎来一项惠及跨城出行的重磅福利——市域公交·便民快巴正式投入运营。这条创新线路不仅串联起城市核心区域与周边地带,更精准覆盖了23处开放共享的城市绿地站点,将便捷出行与绿色生活理念深度融合,标志着盐城在智慧交通与生态便民服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智慧公交网络再升级
作为盐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最新实践,便民快巴采用智能化调度系统,乘客可通过巴士管家APP或微信小程序实时查询车辆位置、到站时间,并完成线上购票,线下则保留汽车客运站窗口及自助机服务,形成全场景出行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线路规划特别参考了2022年度全省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监测数据——盐城当时已跃居苏北苏中第一、全省前五的优异成绩,显示出市民对公交服务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23处绿地站点编织绿色生活圈
市住建局最新梳理的37处潜力共享绿地中,23处被优先纳入便民快巴覆盖范围。从迎宾公园的葱郁林荫到新四军文化林的红色印记,从盐渎公园的水系景观到东郊河滨公园的休闲步道,这些站点如同城市呼吸的绿肺,如今通过公交线路串联成网。以大马沟生态公园为例,以往需转乘2-3次公交的市民,现在可直达目的地,耗时缩短40%以上。这种设计巧妙呼应了市政府既要公交快捷性、又要生态可达性的双重目标,正如市民王女士感叹:以前带孩子去公园像长途跋涉,现在就像下楼取快递一样方便。
从BRT到便民快巴的进化逻辑
回溯盐城公交发展历程,快速公交(BRT)系统曾是该市交通现代化的里程碑。而便民快巴的诞生,则是将BRT的骨干网络优势与精细化服务需求相结合,形成‘主动脉+毛细血管’的立体架构。规划部门透露,选择绿地作为核心站点绝非偶然:一方面这些区域本就具备较高人流量基础,另一方面也引导市民采用公交+步行方式抵达休闲场所,减少私家车使用。数据显示,线路试运行期间,周末绿地站点客流较开通前平均增长35%,印证了‘公交引流+绿地承载’模式的有效性。
未来交通的盐城样本
这条线路的运营模式蕴含着多重创新价值:技术上,它整合了实时定位、电子票务等数字工具;服务上,它重新定义了公交站点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生活服务接口;战略上,它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从口号变为现实。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客流数据动态优化班次,并探索在绿地站点增设自行车租赁、便民储物柜等配套,让‘15分钟绿色生活圈’从规划图景落地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随着黄昏时分的便民快巴缓缓停靠银杏湖公园站,下车乘客三三两两走向湖滨步道。这幅画面恰是盐城公共交通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当车轮与绿意相遇,城市便有了更温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