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盐城以制造业为引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重构,逐步从传统制造向“智造”跃迁,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这座滨海城市正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创新为笔,绘制出一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政策赋能:构建制造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盐城市政府将制造业升级视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抓手,通过多层次政策体系为企业“输血造氧”。2025年2月,盐城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仅新闻发布会披露的举措就覆盖了从信贷支持到金融服务优化的全链条。更早前推出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和“支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条”,则像一套组合拳,从税收优惠到研发补贴,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定制化支持。值得关注的是,盐城将11月1日设为“企业家日”,通过“亲清政商直通车”机制,让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家的对话像“高铁”一样高效直达。

技术突围:从“跟跑”到“领跑”的产业跃迁
在动力电池领域,盐城引进的SK新能源、弗迪电池等龙头企业,如同“产业磁石”,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从材料到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光伏产业则呈现“群星闪耀”态势,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等企业通过N型硅片、异质结等新技术,将光伏组件转换效率提升至全球第一梯队,盐城因此成为长三角“绿色能源走廊”的重要节点。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招投东方模式”更被列为省级创新案例,该模式通过“基金+园区+服务”的三维联动,让项目落地速度比行业平均快30%,如同为产业升级安装了“涡轮增压器”。

绿色智造:碳索工业强市的盐城方案

入选江苏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的《向绿而行“碳”索工业强市新路径》,揭示了盐城制造业的底层逻辑——将生态约束转化为竞争优势。当地企业通过“碳足迹”追溯系统,像给产品贴上“绿色身份证”,使出口欧盟的光伏组件碳减排数据可验证。市政府则抢抓国家碳达峰试点机遇,以“四个三”工作布局推动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孵化,构建“3+X”产业梯队,这种布局如同围棋中的“金角银边”,既巩固现有优势,又为技术突变预留空间。
未来战场:新质生产力的盐城实验
盐城的制造业升级已进入“深水区”。根据官方规划,未来将聚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双轮驱动,通过场景实验室加速技术商业化。比如在海上风电领域,正测试全球首个“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这种创新如同在产业棋盘上“连续落子”,每一步都指向能源革命的终极目标。而“六大行动”中提及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则可能让盐城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露天实验室”。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盐城制造业的转型轨迹清晰可见:政策工具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技术路径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作战”,产业生态则完成了从“制造车间”到“创新共同体”的蜕变。对于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观察者而言,这座城市的实践不仅提供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样本,更预示着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盐城方程式”——即以绿色为约束条件,以创新为解方程的核心变量,最终求得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