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盐城海上风电制氢平台投运:中国新能源技术迈向新里程碑

时间:2019-02-15作者:纪晓岚阅读:44分类:本地要闻

  

  近日,全球首个海上风电制氢综合平台在江苏盐城正式投运,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与碳中和实践领域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这一由法国绿氢技术供应商Lhyfe参与设计的平台,每年可生产超过10万吨绿色氢气,相当于为20万户家庭提供一年的清洁能源需求。其落地不仅填补了海上风电直接耦合制氢的技术空白,更成为长三角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

  海上风电与绿氢的“联姻”:技术突破与协同效应

  该平台的核心创新在于将海上风电与电解水制氢技术无缝衔接。Floatgen样机提供的2MW电力通过专用脐带缆输送至SeaLhyfe制氢平台,电解海水后每日可产出400kg氢气。这一过程如同“海洋中的光合作用”——风机捕捉风能转化为电力,电解装置则像叶片般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全程零碳排放。相比陆上制氢,海上平台能直接利用深远海的风电资源,避免长距离输电损耗,效率提升约15%。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采用远程无人值守控制系统,经过圣纳泽尔港8个月的测试验证,其稳定性已能满足极端海况下的连续运行。这种智能化运维模式为未来大规模海上能源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盐城:从“风光之城”到“氢能枢纽”的战略升级

  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此次引入全球领先的海上制氢平台,是其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生态的关键落子。数据显示,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居江苏省首位,拥有全球最大的滩涂风光电基地和全省最大独立储能电站。新平台的加入,相当于为这座“绿色能源航母”装配了全新的动力舱——氢能既能作为化工原料替代化石能源,又能通过燃料电池反哺电网调峰,形成“风-氢-电”闭环。

  当地政府正以该项目为支点,加速布局氢能产业链。金风科技等企业已在大丰基地建立配套装备生产线,未来三年内有望形成从制氢、储运到应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这种全链条协同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低碳转型方案。

  长三角碳中和的“氢”动力:区域协同与政策赋能

  在“双碳”目标下,长三角作为全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通过跨域合作探索低碳路径。该平台年产10万吨绿氢的规模,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年,相当于种植440万棵树的年碳汇量。这些氢气将通过槽车和管道输送至上海、浙江等地的钢铁、交通等高耗能行业,助力区域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

  政策层面,上海、江苏等地近期密集出台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将绿氢纳入优先发展领域。例如,江苏省对海上风电制氢项目给予每千瓦时0.2元的补贴,并建立长三角氢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这种“技术+政策”双轮驱动模式,正推动长三角成为全球氢能经济的创新高地。

  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全球话语权

  从法国Floatgen样机的技术借鉴,到自主设计制造SeaLhyfe平台的跨越,该项目体现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其采用的阻尼池漂浮式风机技术,可适应50米以上水深海域,比固定式基础拓展了3倍的可开发海域面积。这种“以空间换资源”的思路,为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贡献了全球70%的电解槽产能和60%的风电装机量。盐城项目的成功运行,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其他国家还在实验室验证概念时,中国已将海上制氢变成了可量产的工业实践。”

  面向未来,盐城计划在2027年前建成5个同类制氢平台,年产能提升至50万吨绿氢。这一蓝图不仅将加速长三角的碳中和进程,更可能重塑全球能源贸易格局——未来的货轮装载的或许不再是石油,而是来自东方的绿色氢能。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中国正以技术创新和规模优势,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蓝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