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盐城文化>正文

从竹园到云端,非遗的声纹密码在AI世界里苏醒

时间:2020-03-17作者:刘罗锅阅读:49分类:盐城文化

  

  在盐城水街的漂舟戏苑,淮剧的悠扬唱腔曾无数次回荡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2025年春天,这一幕以全新的形式跨越时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与团队借助AI技术复刻的百年前淮剧《玉杯缘》经典唱段,通过“数字戏台”在荷兰阿尔梅勒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中国竹园”惊艳亮相。这场传统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碰撞,不仅让东方戏曲的韵律在欧洲绽放,更揭示了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

  当百年淮腔遇见AI“耳朵”

  淮剧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复杂的音韵体系曾让许多珍贵唱段面临失传风险。盐城非遗团队与科技企业合作,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裔小萍等艺术家早年的录音进行降噪、修复与特征提取。就像用高精度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AI将每个颤音、滑音分解为可量化的数据模块,甚至还原了已故老艺人梁锦忠的独特声线。这种“声纹考古”技术,使得《玉杯缘》中“叹月”选段里近乎失传的“拉调”唱法得以完整重现,其复原精度比传统记谱方式提升近80%。

  数字戏台:非遗的元宇宙表达

  在荷兰世园会的非遗文化沙龙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静态展板。通过混合现实(MR)设备,参观者能瞬间“穿越”到盐城水街的实景戏台:虚拟裔小萍的水袖在竹影间翻飞,AI生成的3D字幕实时翻译唱词,而背景里《玉杯缘》的工尺谱则化作流动的光点环绕四周。这种展示形式源自国琴网团队开发的“非遗数字孪生系统”,它将戏曲程式动作拆解为200多个动态捕捉节点,连“抖水袖”的力道角度都能用数据复现。正如策展人所述:“我们不是在展示文物,而是让文化基因在数字土壤里继续生长。”

  科技赋能的传承辩证法

  这场创新实践引发了戏曲界的深度思考。全国人大代表陈澄指出:“经典唱腔是剧目的灵魂,但传承不能止于博物馆式的保存。”AI复刻技术实际上构建了“四维传承”模型:时间维度上破解代际断层,空间维度上打破地域限制,审美维度上融合古今表达,传播维度上实现跨界对话。盐城团队更将AI生成的唱腔数据开放给本地艺校,学生们通过VR头显就能与“数字师父”对戏,系统会实时纠正咬字偏差——这种教学方式使新人培养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从竹园到云端的文化涟漪

  荷兰展览结束后,“数字淮剧”的传播链条仍在延伸。线上平台将展演内容重构为15分钟沉浸式短片,其中《玉杯缘》与《天仙配》的AI混搭唱段获得超百万点击。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数据资产被纳入中国戏曲数字图书馆,成为全球首个开放下载的非遗声纹数据库。正如一位科技从业者的评价:“我们终于找到了传统文化与数字原住民的共同语言——不是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在代码深处唤醒共同的情感记忆。”

  这场始于盐城、绽放在荷兰的数字化实践,正在改写非遗传承的方程式。当淮剧的韵律通过光纤与卫星传递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用创新智慧守护文明根脉的永恒命题。或许正如那戏文所唱:“莫道古调无人识,且看新声越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