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盐城科技治理互花米草生态危机

时间:2025-06-30作者:晓晓阅读:6分类:本地要闻

  盐城科技治理互花米草生态危机

  在江苏省盐城市的绵长海岸线上,曾有一种名为互花米草的入侵植物疯狂蔓延,被当地人称为“生态杀手”。这种植物根系发达,挤占本土物种生存空间,导致滩涂生态退化,甚至威胁候鸟迁徙栖息地。然而,短短几年间,这片曾被绿色入侵者占据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这背后,正是盐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一场生态治理革命。

  技术组合拳:破解入侵物种治理难题

  面对互花米草的肆虐,盐城市大丰区率先打出“刈割+旋耕+围淹”与“围堰隔水+翻耕筑垄”等技术组合拳。这些专业术语看似复杂,实则像一套精准的“外科手术方案”:先割除地表植株,再通过机械翻耕破坏根系,最后利用海水浸泡阻断其呼吸通道。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使得全区7.59万亩治理任务提前完成,相当于1.8万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生态空间得以恢复。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形容:“就像给海岸线做了一场微创手术,既清除了病灶,又最大限度保护了原生环境。”

  科研联合体:搭建全球技术协作网络

  盐城的科技创新并非单打独斗。环保科技城通过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国际机构合作,成立了16家实体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这种“借脑引智”的模式,如同组建了一支“环境治理的国际医疗队”。其中,中科院团队研发的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前提下降解污染物;而墨尔本大学带来的遥感监测系统,则像给生态环境装上了“CT扫描仪”,实现治理效果的实时评估。

  揭榜挂帅:激发关键技术攻关活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盐城环保科技城成立的“新环保”产业工作专班,将85项关键技术攻关清单以“悬赏”形式发布。这种“揭榜挂帅”机制吸引了16家研发机构和25家环保企业参与竞争,目前已攻克36项关键技术。例如某企业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能在滩涂复杂地形中精准识别互花米草幼苗,工作效率相当于200名熟练工人。这种市场化导向的科研模式,被当地官员比喻为“技术赛马场”——“谁有本事谁领跑,成果转化直接服务于生态需求”。

  从实验室到海岸线:技术转化的盐城路径

  盐城的实践证明了科技创新的闭环价值。环保科技城累计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荣誉,其经验已被纳入《江苏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典型案例》。在污水处理领域,纳米气泡增氧技术使水体溶解氧浓度提升3倍;大气治理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预警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判污染趋势。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本地,还通过“环保技术超市”模式向全国输出,形成“研发-应用-推广”的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重塑生态治理范式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盐城的探索为全球滨海生态治理提供了样本。其成功关键在于将科技创新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驱动力——就像给传统环境治理装上了“涡轮增压引擎”。随着85项技术清单的持续攻关,以及国际科研合作的深化,盐城正从“被动应对环境问题”转向“主动塑造生态未来”。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所言:“我们不是在修补过去,而是在用科技设计下一代生态系统的DNA。”

  (注:全文数据及案例均来自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开报道及盐城环保科技城官方发布信息,具体细节可查阅相关网页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