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度报道>正文

龙胆荡

时间:2025-09-17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2分类:深度报道

  【本报专稿】在川东连绵的丘陵深处,一个名为龙胆荡的古老村落正悄然经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这个藏于山坳中、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村庄,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近年来逐渐进入外界视野。然而,与许多急于开发旅游的村落不同,龙胆荡的村民们正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是打开山门迎接游客,还是紧闭门户守护祖辈传承的生活方式?

  龙胆荡得名于山间一片开满蓝色龙胆花的湿地。这里至今保留着完整的青石板路、二十余座穿斗式木结构院落,以及延续了三百年的宗族议事传统。每年清明,全村人仍会齐聚祠堂举行祭祖仪式,仪式中吟唱的《龙胆调》古歌,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十六岁嫁到龙胆荡,如今七十八岁了。”坐在自家门槛上剥豆子的陈婆婆告诉记者,“以前出趟山要走四个钟头,现在修了水泥路,后生们个个都想往外跑。”她的孙子去年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工作,只在春节回来住了三天。

  这样的变化让村支书张建国倍感压力。“去年有旅游公司开出三千万的开发方案,要建民宿群和索道。”张支书指着村委会墙上发黄的村落全景图说,“但村里老人们坚决反对,说不能惊扰了祖先的安宁。”

  争议在去年秋天达到高潮。当时县里组织专家考察后,建议将龙胆荡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消息传来,村民分成截然对立的两派:年轻人大多支持开发,七十三岁的村小教师李明远却收集到二十八位老人的联名反对信。

  “我们不是守旧,而是守魂。”李老师在他的书房里对记者说。这间堆满古籍的屋子里,悬挂着他花费十年绘制的《龙胆荡民俗图谱》,“一旦商业化,祠堂会变成售票处,古歌会变成表演项目,我们的文化就死了。”

  支持开发的村民则有着现实的考量。四十二岁的养殖户王大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养猪一年赚不到五万,要是开农家乐,旺季一个月就能赚这个数。我儿子说要是村里搞旅游,他就不出去打工了。”

  转折发生在今年春天。省社科院的专家团队驻村调研两个月后,提出“活态保护”的第三条道路:在不破坏古村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文化研学项目。更让村民们动容的是,团队带来了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将古建筑、民俗活动全部进行三维建模存档。

  “我们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最大公约数。”团队负责人赵教授展示着刚完成的数字模型,“既不让村民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也不让千年文脉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最令人惊喜的变化发生在年轻人中间。二十六岁的大学生村官小周组织起了“龙胆青年社”,已经吸引了十七个返乡青年。他们最近开发的龙胆花茶线上销售额突破二十万元,还尝试用短视频传播古歌文化。

  暮色渐浓时,记者跟随村民们来到古祠堂。烛光摇曳中,老中青三代人齐声吟唱起古老的《龙胆调》。七岁的妞妞仰着头问奶奶:“我学会这首歌,以后能教给我的娃娃吗?”老人抚摸着孙女的头,笑容里泛着泪光。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龙胆花在夜风中轻轻摇曳。这个古老村庄的守护者们正在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既不割断与祖先的血脉联系,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那首传唱了三百年的古歌所唱:“青山不老水长流,龙胆花开岁岁新。”

上一篇:爱在囧途

下一篇:爱很简单

相关文章:

1.爱犬人士2025-09-17

2.爱未知 M2025-09-17

3.爱无痕2025-09-17

4.我的冤家是条狗(原声版)2025-09-17

5.爱情史2025-09-17

6.爱情没把门2025-09-17

7.爱情呼叫等待2025-09-17

8.爱情奇遇记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