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人才夜市点亮就业新路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盐城建军路商圈的竹林大饭店门前人头攒动。与寻常夜市不同,这里的"摊位"前摆放的不是小吃玩具,而是一摞摞企业宣传册和岗位说明书。6月27日晚,盐城市首场"人才招聘夜市"在这片烟火气中拉开帷幕,标志着2025年毕业生暑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这场由市人社局与亭湖区人社局联合打造的创新招聘模式,将求职场景从严肃的会场搬到了轻松的夜市,用烧烤摊旁的欢声笑语替代了传统招聘会的紧张氛围。

当招聘会遇上夜市:创新形式打破传统壁垒
"在这里和企业HR聊天,就像和朋友喝奶茶一样自在。"今年刚从盐城工学院毕业的刘同学举着饮料,向记者展示手中三份面试邀约。这种"逛吃逛吃找工作"的模式,正是盐城人社部门精心设计的破冰之举。中天伯乐达的招聘经理沈卉对此深有感触:“传统招聘会像’速配相亲’,而夜市更像’朋友聚会’,我们收到了20多份高质量简历。”

数据印证了这种形式的成功:首场活动吸引18家优质企业参与,提供521个涵盖电气工程师、新媒体运营等热门领域的岗位,近500人现场咨询,最终达成就业意向132人次。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人才受益"的三方联动机制,让招聘效率提升约40%,远超传统模式。
政企协作的精准匹配:从岗位到人才的"最短路径"
在KK-PARK国际街区的另一场招聘夜市,蜂巢能源的"摊位"前始终排着长队。这家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夜市活动成功锁定了5名紧缺的电池研发工程师。"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简历,更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人力资源总监王磊指着企业展示区的VR工作场景体验设备说,“在这里,求职者能’尝鲜’式了解岗位实质”。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做法更具系统性。他们提前一个月收集企业需求,按行业划分"餐饮区"“科技区”“制造区"等主题板块,让求职者像选美食一样精准定位意向领域。大丰区则创新推出"岗位品鉴会”,企业HR化身夜市"摊主",用"岗位说明书+薪资福利套餐"的直观呈现方式,让复杂的职位描述变得像菜单一样易懂。

烟火气里的就业服务:政策咨询台的"隐藏彩蛋"
在烧烤摊的袅袅炊烟旁,一排蓝顶帐篷格外醒目——这是人社局设置的"政策加油站"。工作人员李芳正在用平板电脑向求职者演示:"扫描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全市所有青年人才公寓的VR实景,还有每月800元的租房补贴申报通道。"据统计,夜市期间共发放政策手册2300余份,现场办理就业登记187人。

针对特殊群体,夜市还暗藏"暖心设计"。残疾人求职者王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无障碍求职通道"与汇源食品达成就业意向。"企业特意调整了生产线岗位的排班制度,这比单纯给岗位更重要。"市残联就业科负责人指着现场的手语翻译服务台介绍道。

从一场活动到生态构建:人才服务的"盐城模式"
随着暑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的推进,盐城已形成"市级示范+区县特色"的夜市矩阵。亭湖区主打"老字号企业专场",经济技术开发区侧重"外资企业双语招聘",大丰区则巧妙结合当地新能源产业优势,打造"绿电人才夜市"。这种差异化布局,使得整体岗位匹配精度提升至68%,较传统招聘会提高近20个百分点。

市人社局人才中心主任张明透露,下一步将开发"夜市人才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求职者的停留时长、咨询热点等行为数据,智能推送岗位信息。"就像夜市里的’猜你喜欢’,我们要让就业服务从’人找岗’变为’岗找人’。"据统计,该模式推广后,盐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同比上升12%,企业校招成本平均降低35%。

霓虹灯下的这场就业变革,正在重塑盐城的人才生态。当最后一盏招聘灯笼熄灭时,132个初步达成的就业意向如同132颗被点燃的星星,照亮了求职者的前行之路,也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既有温度又有精度的创新实践,或许正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