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度报道>正文

金色的麦浪在盐城市滨海县的田野间翻滚,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

时间:2025-06-24作者:纪晓岚阅读:28分类:深度报道

  滨海县志愿者助力夏收行动

  六月盛夏,金色的麦浪在盐城市滨海县的田野间翻滚,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在这片占地84.4万亩的麦田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颗粒归仓"行动正在上演。不同的是,今年的夏收队伍中多了一抹亮眼的"志愿红"——由滨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的数百名志愿者,正以镰刀和汗水诠释着"守望相助"的深刻内涵。

  抢抓农时的红色先锋队

  "早上五点天刚亮,地头已经站满了穿红马褂的人。“现代农业园区的农户老李回忆道。这支由党员和青年组成的"抢收突击队”,在夏收关键期日均工作12小时,手持镰刀的身影与联合收割机协同作业,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丰收图景。志愿者小王在服务日志中写道:"麦秆划破手臂的刺痛感,远不及看到老乡眉头舒展时的成就感。"数据显示,通过志愿者的协助,原本需要7天的收割周期压缩至5天,为后续秋种争取了宝贵时间窗口。

  科技赋能下的精准助农

  志愿服务并非仅凭热情。滨海县实践中心创新采用"需求地图"工作法,通过前期调研将84.4万亩麦田划分为137个网格,精准匹配劳动力短缺区域与志愿者特长。农技专家志愿者还带来"水分快速检测仪",就像给小麦做"体检",帮助农户科学判断9.2%含水率的黄金收割点,避免过早收割导致的品质下降。这种"技术+人力"的双重保障,使今年小麦损耗率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从田间到粮仓的全链条守护

  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粮食归仓的每个环节。在晒场,大学生志愿者设计出"麦粒翻晒排班表",利用气象APP预警降雨;在粮库,金融从业者志愿者协助办理"粮食收购贷",让农民卖粮当天就能拿到钱。东坎街道的张阿姨感慨:"往年最愁晒粮时突然下雨,今年孩子们连防雨布都帮我们准备好了。“据统计,志愿者累计参与晾晒管理2400人次,协调烘干设备37台次,确保每粒粮食"安全到家”。

  被重新定义的社区联结

  这场夏收行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社会肌理。00后志愿者小林与七旬农户陈大爷结成"忘年交",老人教他辨识麦穗成熟度,他帮老人开通短视频账号销售农产品。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观察到:"志愿活动打破了以往’各扫门前雪’的状态,现在村民会主动给隔壁病患家庭帮忙。"这种互助精神正在形成良性循环,夏收期间自发参与的村民志愿者较去年增长43%。

  夕阳西下,满载麦粒的卡车驶向粮站,志愿者们的工作却未结束。他们正将经验整理成《季节性农业志愿服务手册》,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滨海方案"。正如县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所说:"志愿红不仅是麦田里的点缀,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拼图。"在这场人与土地的对话中,汗水浇灌出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麦穗,还有愈发紧密的城乡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