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盐城106GWh动力电池产业园崛起记:从跟跑到领跑

时间:2023-08-29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56分类:本地要闻

  

  在长三角北翼的盐城,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心脏”的产能竞赛正在悄然提速。这座以湿地闻名的城市,如今正凭借动力电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跻身全国新能源版图的核心地带。截至2025年5月,盐城动力电池产业园以“在建和签约产能106GWh、规划产能50GWh”的加速度,向年产能100GWh的里程碑发起冲刺——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年能为200万辆标准续航500公里的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支持。

  龙头聚首的产业磁场效应

  SK新能源、弗迪电池(比亚迪旗下)、蜂巢能源等全球TOP10动力电池企业相继落子盐城,形成了罕见的“三巨头同台”格局。其中SK新能源的布局尤为瞩目:三期项目总投资达37.5亿美元,28条全自动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从电池芯到电池管理系统的全链条覆盖。这种“龙头牵引+配套跟进”的模式,使得盐城在短短三年内便构建起从正负极材料到电池回收的完整生态圈。当地产业链规上企业开票收入在2025年前4个月已突破111.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的“电池引擎”

  盐城的突进恰逢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黄金期。区域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规模突破10.65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强,形成了“上海研发—江苏电池—浙江压铸—安徽整车”的高效分工体系。盐城动力电池产业园恰似这个超级经济圈中的“能量泵”,其规划的200GWh总产能若全部释放,可满足长三角地区约40%的动力电池需求。这种地理半径与产能规模的精准匹配,让电池从盐城工厂下线到装车的时间成本压缩至半日达。

  技术迭代背后的政策赋能

  盐城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下的精准施策功不可没。通过将动力电池纳入“5+2”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配套出台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23条专项政策,当地已形成“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的审批闭环。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园内企业不仅聚焦量产,更在技术路线上呈现多元化布局:SKI的固态电池中试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升级版、蜂巢的短刀电池等项目,共同构成了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试验场”。

  产能狂飙的绿色辩证法

  当产能数字不断刷新时,盐城给出了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产业园通过“绿电+储能”组合拳,要求新增产能100%使用光伏发电,并配套建设分布式储能电站。这种“生产清洁电池的电池工厂”模式,使得每1GWh产能的碳排放量较传统方式降低62%。正如当地某企业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在制造新能源车的动力源,更在实践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承诺。”

  对于投资者而言,盐城的价值洼地属性正在显现。相比苏南地区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的工业地价,盐城目前仍保持在2000元区间,但配套的产业基金规模已突破300亿元。政策制定者则更关注其示范效应——作为沿海经济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交汇点,盐城模式为二三线城市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导入—集群培育—区域协同”的可复制路径。

  站在2025年年中的节点回望,盐城动力电池产业园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既是全球新能源产业转移的微观缩影,更是中国制造体系在关键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生动注脚。当100GWh的产能大门被叩响时,其意义早已超越数字本身,而是标志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从“跟跑”到“并跑”最终迈向“领跑”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