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十点,当城市渐渐沉寂,一档名为《惊吓24小时》的真人实验节目悄然在某网络平台上线。没有预热宣传,没有明星代言,仅凭“自愿挑战极限恐惧”的简单规则,在首播三小时内点击量突破百万,并在今天持续发酵,引发全网关于“恐惧体验”与心理承受边界的热议。
这并非寻常的综艺娱乐。《惊吓24小时》采取全程无干预录制模式,参与者需在完全独处的环境下,于一座经过特殊设计的废弃疗养院中生活整整一天。建筑内部不仅灯光诡谲、音效悚然,还设置了大量基于心理暗示的惊吓环节——从突然摇曳的窗帘到自动打开的房门,从隐约的哭泣声到镜面上莫名浮现的字迹。节目组声称,所有设计均在不造成实际人身伤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发人类最深层的恐惧感。
令人意外的是,报名参与的人数远超预期。最终入选的七名挑战者背景各异:有自称“恐怖片发烧友”的大学生,有希望通过挑战克服幽闭恐惧症的年轻白领,也有纯粹好奇而来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签署了详细协议后,便交出了所有电子设备,仅凭一支弱光手电筒进入这栋未知的建筑。
26岁的薇薇安是第三位退出的挑战者。她在凌晨三点触动了紧急求救装置。“那不是普通的害怕,”她在事后电话采访中声音仍有些颤抖,“你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但当走廊尽头的画像突然转动眼睛,当收音机自己播放起你童年丢失的那首摇篮曲……理性完全不起作用。它是一种直接钻进骨髓的寒意。”
节目最引发争议的,是其中两名参与者出现了明显的应激反应。视频显示,一名男性挑战者在面对突然从天花板降落的假人时,持续尖叫并出现了短暂的呼吸困难,尽管医护人员随即介入确认其无碍,但这一幕仍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心理学家李维教授在评论中指出:“这类节目游走在伦理边缘。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刺激与收视,但对参与者潜在的心理创伤不容忽视。恐惧不是娱乐,它直接关联于我们的生存本能和创伤记忆。”
面对质疑,制作团队发布声明强调,所有环节均经过安全评估,且每位参与者均通过严格心理筛查,并享有随时退出的权利。总制片人王磊在幕后采访中表示:“我们并非一味追求惊吓。这更像一场社会实验——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为何愿意主动寻求恐惧?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
这似乎呼应了部分观众的心理。在许多讨论帖中,都能看到类似的留言:“看别人面对恐惧,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宣泄。”“现代生活太麻木了,我们需要一些强烈的刺激来感觉自己还活着。”
截至发稿前,24小时挑战仅剩最后两小时。七名参与者中已有五人选择退出,唯一一位仍在坚持的女性挑战者,据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冥想导师。她的画面大多盘腿静坐,仿佛外界一切悚动皆与她无关。这一幕成为节目中最奇特的景观:在精心打造的恐惧迷宫中,最终的“武器”或许是内心的平静。
《惊吓24小时》的走红并非孤立现象。从密室逃脱到沉浸式恐怖剧场,从灵异播客到虚拟现实恐怖游戏,当代年轻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安全范围内的恐惧”。这背后或许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需求:在可控的环境中模拟危险,从而获得对现实压力的短暂逃离,以及对自我勇气的重新确认。
无论毁誉如何,这档节目已然触及了社会神经。它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在平淡日常之下,人类对恐惧既抗拒又迷恋的永恒矛盾。挑战终将结束,但关于我们为何自愿走入黑暗,又将带着什么离开的讨论,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