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桑树渍

时间:2025-09-16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2分类:本地要闻

  在江南水乡连绵的梅雨季节里,空气总是湿漉漉的,仿佛能拧出水来。位于浙江省北部的一个古老村落,周庄镇张家埭,却在这种潮湿中守护着一项濒临失传的独特技艺——桑树渍。这并非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一种源自土地、依赖天时与人工的古老染色工艺,它正悄然面临着传承与消亡的十字路口。

  七十岁的老手艺人周炳泉,是村里为数不多仍掌握全套桑树渍技术的老师傅。他的作坊隐藏在蜿蜒的村巷深处,推开斑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桑树皮特殊清香和泥土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院子里,几个巨大的陶缸依次排开,里面盛放着深褐色的染液。“这染汁,是用我们本地老桑树的根皮,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浸泡、发酵、熬煮才得来的,”周师傅用粗糙的手抚过缸沿,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现在的化学染料,几分钟就能上色。我们这个,得看天吃饭,光准备就要半年。”

  桑树渍,顾名思义,其核心染料取自桑树。不同于其他植物染,它并非使用桑叶或果实,而是专门挖掘树龄十年以上的桑树根皮。每年初夏,周师傅会和几个老伙计一起,循着祖辈传下的规矩,选取合适的桑树,小心取下一部分根皮,绝不伤及树根主干,以保来年还能继续生长。取回的树皮需要经过反复捶打,使其纤维软化,再投入清水中进行长达数月的厌氧发酵。整个过程依赖自然环境中特定的微生物作用,任何温度或湿度的剧烈变化都可能导致失败。

  发酵好的染液呈现深琥珀色,但真正的魔法发生在布料浸入之后。周师傅向我们展示了一匹刚刚染好的土布。原本米白色的棉布,在染液中反复浸染、氧化多达十几次后,呈现出一种极其浓郁、沉稳的墨褐色,细看之下,颜色深处仿佛还透着一抹隐隐的红光,这是桑树渍独有的色泽,厚重而温润,被老辈人称为“雨过天青后的泥土色”。更神奇的是,这种颜色具有非凡的耐久性。“我奶奶那辈染的衣裳,现在翻出来,颜色还是那么正,水洗日晒都不怕,”周师傅说,“它就像长在了纤维里。”

  然而,这项承载着时间重量的技艺,正被更快节奏的时代无情冲刷。周师傅的四个子女无一留在村里,均在大城市务工。年轻人不愿从事这耗时漫长、收入微薄的行当。整个张家埭,如今还在坚持做桑树渍的作坊不足三家,且匠人平均年龄已超过六十五岁。“慢,太慢了,而且辛苦,”周师傅坦言,“一年到头,也出不了多少布,赚的钱还不如出去打两个月工。”

  市场的缩小是另一个严峻挑战。桑树渍染出的布料颜色深沉,风格古朴,与现代大众追求的鲜艳、快时尚的审美存在差距。其高昂的时间成本也推高了售价,一方手帕大小的染布往往售价过百,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目前,其主要客户仅为少量钟情于传统文化的设计师、收藏家以及周边民宿用于装饰,难以形成稳定的消费规模。

  转机或许存在于人们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观念的兴起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纯天然植物染开始重新进入一部分人的视野。一位来自杭州的独立服装设计师每年都会定期来周师傅这里采购布料,“化学染料无法复制这种自然的温润感和生命力,每一匹布的色泽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背后有故事,有温度。”

  为了不让这项技艺彻底消失在时光里,当地文化馆也开始行动,尝试为周师傅这样的老匠人录制口述史和工艺视频,存档保存。偶尔,也会组织一些中小学生来作坊体验,孩子们看着白布在神奇的染缸中变成深褐色,眼中充满了惊奇。周师傅虽然担忧传承,但依然固执地守着他的那几口大缸。“总得有人记得老祖宗是怎么过日子、怎么创造美的吧?”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一匹新布浸入染缸,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完成一场与祖先和自然的对话。

  桑树渍,这门依靠时间、耐心和自然馈赠的古老技艺,如同一首慢板吟唱的田园诗。它在现代化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因其独特的质朴与坚韧,提醒着人们关于传承、关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它的未来或许仍充满未知,但至少在今天,在周庄镇湿润的空气里,那浓郁的墨褐色,依然在静静地流淌。

上一篇:梦游者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1.桑树渍2025-09-16

2.梅朵与月光2025-09-16

3.格斗娇娃2025-09-16

4.校园G大调2025-09-16

5.枪上膛2025-09-16

6.黄蜂尾后针2025-09-16

7.新辰之上2025-09-15

8.新网球王子 冰帝对立海 未来之战 后篇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