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网格化治理:居民变合伙人
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一场以“网格化宣传+全民共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社区生态。通过将数字化工具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滨海县不仅破解了传统治理中群众参与度低的难题,更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的“合伙人”,共同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社区的共治网络。
数字化网格:信息直达居民的“神经末梢”
滨海县搭建的“智慧网格”平台,如同为社区治理安装了一套灵敏的“神经系统”。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网格微信群构成的信息通道,让政策宣传像“快递配送”一样精准投递到每家每户。居民打开手机,就能接收到图文并茂的防疫指南、垃圾分类动画甚至邻里活动邀请。今年6月上旬,平台新增的“问题上报”功能更让居民有了“随手拍、随时报”的便捷渠道——从路灯损坏到下水道堵塞,只需指尖轻点,问题便能直达责任部门。这种“一键直达”的沟通效率,打破了传统层级汇报的“慢车道”,使得90%的社区问题能在48小时内得到响应。一位社区工作者形容:“过去我们像‘传声筒’,现在成了‘处理器’,居民的声音直接变成行动指令。”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居民角色的蜕变
网格化宣传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在滨海县的实践中,宣传内容不再停留在单向灌输,而是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激发参与动能。例如,东坎街道的“微基金”项目借鉴了泸州经验,鼓励居民以小额资金入股社区公共设施改造,年终收益反哺社区绿化、养老等服务。这种“利益共享”模式让居民意识到:“原来楼道粉刷省下的钱,真能变成我们老年活动室的空调”。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上的“治理建议”板块已累计收到居民提案逾1200条,其中关于增设充电桩的集体提案更推动政府专项拨款380万元。正如一位退休教师所说:“现在提意见不是‘对着空气说话’,而是像股东一样参与社区‘经营’。”

党建引领:共治活力的“稳压器”
在激发民智民力的同时,滨海县始终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引领作为定盘星。社区党组织通过“五大引领”工程,将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等力量整合成“红色服务队”。在化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矛盾时,党员家庭率先签字同意,并组成调解小组挨家挨户算清“噪音影响”与“出行便利”的经济账,最终使僵持半年的工程顺利落地。这种“党建+网格”的融合,既避免了自治可能带来的无序,又通过组织引领将分散的个体诉求凝聚成共识。一位街道党工委书记总结道:“党的领导不是大包大揽,而是给居民自治装上‘导航仪’。”

可复制的经验:从技术赋能到文化重塑
滨海实践的启示在于构建了“技术—制度—文化”的三层治理生态。在技术层面,智慧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制度层面,“微基金”“合伙人”等机制创造了可持续的参与激励;而在文化层面,通过每月评选“治理之星”、张贴“共治光荣榜”等方式,逐渐培育出“社区兴衰,匹夫有责”的公共精神。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正如当地社工记录的案例:起初微信群只有干部发通知,现在每天都有居民主动分享楼道清洁对比图,甚至自发组织“停车位划线志愿队”。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滨海模式证明了数字化工具必须与人性化设计结合才能释放效能;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它提供了将“行政动员”转化为“情感联结”的具体路径。当居民们开始用“我们网格”代替“他们政府”时,或许正是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