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乡村振兴实践:党建引领产业升级
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北部,黄海之滨的滨海县,正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重塑着乡村发展的肌理。这片土地上的产业振兴故事,既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成为观察县域经济转型的典型样本。近年来,滨海县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目标,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多维发力,走出一条具有沿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走进滨海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随处可见党员示范户的门牌与产业基地里的红色标语。这种"看得见"的党建背后,是一套将组织力量嵌入产业发展的精密机制。当地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创新"党建+乡村振兴"模式,通过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项目的孵化器、资源整合的调度站。例如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试种新品种,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这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方式,有效降低了产业转型的风险。30年来,江苏省委累计派驻434名帮促队员接力支援,这些"外脑"与本地干部形成的帮扶合力,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产业链思维:从单一种植到融合发展的跃迁
在盐城凯兴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本土生产的猪肉正经过全自动生产线,变成包装精美的盐方火腿。这个投资超亿元的加工项目,恰是滨海县"全产业链招商图谱"的缩影。当地突破传统农业"种-卖"的单一模式,通过补链招商引入深加工企业,让每颗稻谷、每头生猪都能在县域内完成增值蜕变。就像搭积木般,滨海逐步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上游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原料品质,中游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等精深加工,下游打通电商物流渠道。这种产业链思维带来的增值效应,使得当地农民不仅能获得种植收益,还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分红。

绿色转型:零碳产业园里的新赛道
当大多数地区还在探索传统产业升级时,滨海港片区已率先布局"绿电+冷能"的零碳产业园建设。这里的发展逻辑颇具前瞻性——利用沿海风电资源生产绿色电力,配合LNG接收站产生的冷能进行梯级利用,形成能源闭环。这种模式如同为产业安装"绿色心脏",既降低碳排放,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乡村振兴层面,新能源产业带动了配套服务业发展,当地渔民经过培训转型为风电运维人员,月收入较传统捕捞提高近倍。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沿海乡村的价值。

政策创新:构建乡村振兴的支撑体系
滨海县的产业振兴并非自然生长,而是建立在精密的政策设计之上。当地政府扮演着"产业设计师"角色,一方面通过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等市场化手段引入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出台用地保障、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针对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创新推出"订单农业+价格保险"模式,既锁定销售渠道,又防范价格波动风险。这些政策创新如同为产业发展铺设多条轨道,确保乡村振兴列车行稳致远。

行走在今日的滨海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连栋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农产品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昼夜不息,渔港码头满载而归的船只与远处旋转的风机构成奇妙的和谐图景。这里的变革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发展理念的系统重构。当党建红引领产业绿,当传统农耕邂逅现代管理,当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立体画卷正逐渐呈现。对于关注县域发展的观察者而言,滨海经验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证明了乡村振兴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