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服务>正文

江苏省盐城市的沿海滩涂上 一条条满载泥螺的渔船正驶向加工厂

时间:2015-10-20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56分类:民生服务

  在江苏省盐城市的沿海滩涂上,一条条满载泥螺的渔船正驶向加工厂,这些被称为“条子泥黄金”的小海鲜,如今通过预制菜的形态走向全球餐桌。当地养殖户老张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的家庭收入首次突破20万元,是五年前的两倍多。这背后,是盐城将传统海产与现代化预制菜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是中国农产品价值升级的缩影。

  从滩涂到全球:一条泥螺的产业跃迁

  盐城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滩涂资源占全国总量的七分之一。过去,这里的泥螺、紫菜等海产品多以初级加工品形式流通,附加值有限。随着预制菜产业兴起,当地政府推动“养殖基地+中央厨房+跨境电商”模式,让“小海鲜”完成华丽转身。以龙山镇为例,通过标准化养殖和深加工技术,春季桃花泥螺产值已达4000万元,带动养殖户增收14.5%。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如东条斑紫菜”,更被制成即食海苔卷、紫菜汤包等预制产品,出口单价提升3倍。

  预制菜工厂里的科技革命

  走进江苏正源创辉食品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流水线正将盐焗鸡柳、香辣烤鱼等产品分装成真空包装。这家参与盐城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的代表企业,采用-196℃液氮锁鲜技术,使泥螺等海鲜的保鲜期从7天延长至18个月。技术突破带来市场边界的扩展——上海正阳定食科技开发的即食泥螺拌饭料,已通过欧盟SGS认证,年出口额超800万欧元。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形容:“就像给传统海鲜装上了火箭推进器,预制菜技术让产品价值呈几何级增长。”

  养殖户的账本与产业链红利

  在条子泥沿岸的渔村,63岁的王阿姨展示了她的“数字化养殖日志”:通过企业提供的物联网传感器,泥螺生长环境的盐度、温度实时上传云端,科学养殖使亩产提高30%。而更关键的是“保底收购+利润分成”机制,像她这样的签约养殖户,不仅能以市场价1.2倍的价格出售原料,还能从终端销售额中提取2%的分红。这种全产业链利益共享模式,使得参与预制菜项目的养殖户年均增收达1200元,头部养殖户年收入甚至突破20万元门槛。

  万亿市场里的盐城突围战

  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5400亿元,正以每年20%的增速冲向万亿级蓝海。盐城抓住这一风口,将海鲜预制菜作为支柱产业培育,目前已有20多家加工企业形成集群效应。中国烹饪大师沈巍指出:“高端餐饮预制化是未来趋势,但需要解决消费者认知和溯源体系建设问题。”对此,盐城试点区块链溯源系统,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查看泥螺从采捕到加工的全程影像记录。这种透明化运营,让“盐城鲜”品牌在日本、新加坡等市场获得溢价空间。

  浪潮下的冷思考与热机遇

  尽管发展迅猛,行业仍面临挑战。部分小型养殖户反映,深加工设备投入门槛较高;而国际市场对添加剂标准的严苛要求,也曾导致个别企业遭遇退货。对此,当地政府设立1.5亿元产业基金,用于技术改造和认证补贴。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正在加强——南京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在盐城设立工作站,研发低盐发酵工艺,使泥螺预制菜的钠含量降低40%,符合欧美健康食品标准。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盐城“小海鲜”出海的历程,恰是中国农产品价值链升级的生动注脚。当一条泥螺通过预制菜形态创造十倍于原料的产值时,其意义已超越经济数据本身,成为乡村振兴与全球化浪潮共振的典型案例。正如参加预制菜大会的专家所言:“这不是简单的厨房革命,而是一场从海洋到餐桌的产业生态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