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当大银幕上再次出现那片辽阔而灼热的戈壁滩,当胶片转动特有的“沙沙”声在影院里响起,观众仿佛被拉回到一个用光影丈量世界的年代。近日,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秒钟》在全国公映,这部命运多舛的作品,终于得以与观众见面。它不只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更是一封写给胶片时代的情书,一次对历史与个人记忆的深沉回望。
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荒漠中,背景设定在物质与精神都相对匮乏的年代。张九声(张译 饰)是一个从劳改农场逃出来的“坏分子”,他历尽艰辛穿越沙漠,只为赶到一分场,看一场新闻简报电影——因为在那部短片里,有他女儿“一秒钟”的镜头。与此同时,想为弟弟做灯罩的流浪儿刘闺女(刘浩存 饰)偷走了电影胶片,而一心想要保住放映工作的电影放映员范电影(范伟 饰),则视胶片为自己的生命。三个目的各异的小人物,因为一卷电影胶片,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一秒钟》的叙事核心是“寻找”。张九声寻找的是女儿那转瞬即逝的身影,那是在极端环境中,一个父亲所能抓住的、与骨肉至亲唯一的、微弱的情感连接。这“一秒钟”的执念,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艰难险阻,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救赎。影片没有直接描绘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卑微渴望。张译用克制而充满力量的表演,将张九声的倔强、脆弱与深沉的父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当他终于透过简陋的放映机窗口,看到女儿模糊的身影时,那混合着喜悦、辛酸与无限悲悯的眼神,足以撼动人心。
与之相对,刘闺女寻找的则是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罩子”,一个在颠沛流离中得以安身的依靠。她对胶片的渴望,源于最原始的生存需求。新“谋女郎”刘浩存的表演纯净而富有灵气,将少女的狡黠与天真、顽劣与无助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而范电影这个角色则更为复杂,他寻找的是在体制内被认可的尊严和权威。他精通放映技术,享受着周围人对电影、进而对他本人的依赖与崇拜,但内心深处也充满了谨小慎微的恐惧。范伟的演绎堪称教科书级别,将一个小人物的虚荣、善良、圆滑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秒钟》在技术层面极具匠心,充分展现了张艺谋作为顶级导演的美学追求。摄影师赵小丁的镜头下,戈壁的苍茫、风沙的暴烈、夜晚的静谧,都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影片对胶片时代的还原近乎痴迷。从小心翼翼地擦拭胶片,到手工接片,再到放映机投射出的那束有着独特颗粒感的光柱,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电影本体的敬意。当范电影带领全场观众抢救被沙土掩埋的胶片,众人用床单抬起胶片,如同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时,电影的魅力与神圣感油然而生。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需求却异常强烈的年代,看电影是真正的节日,光影承载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全部想象。
影片的结局耐人寻味。张九声最终没能保住那帧记录着女儿影像的胶片,它被淹没在黄沙之中,如同许多被时间掩埋的个人记忆。然而,刘闺女用一张印着《英雄儿女》画面的报纸,小心翼翼地包住一块胶片边角,递给了张九声。这个举动象征着理解与和解,也暗示着即使实物消亡,记忆与情感却可以以另一种方式传递和封存。
《一秒钟》的上映过程本身,也为其增添了一层隐喻色彩。它经历了技术层面的修改与补拍,这无疑影响了影片最初表达的完整性。但即便如此,它依然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触动了无数观众。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书写之外,那些被忽略的个体情感同样值得被铭记。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一种记忆的载体,一种对抗遗忘的方式。
这部电影像一首忧伤而温暖的散文诗。它让我们回忆起那个看电影需要跑几十里路的年代,回忆起左邻右舍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时的兴奋与专注。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迭代,电影最核心的魅力,始终在于它能够捕捉并珍藏那些属于普通人的、看似微不足道却重若千钧的“一秒钟”。在光影的流转中,张艺谋完成了一次对电影初心的回归,也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