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绵延的582公里海岸线上,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实践正在生动展开。2025年5月2日,当我们回溯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近期关于沿海开发的系列调研活动,会发现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以生态底色绘就发展蓝图,用绿色动能激活沿海经济。这一战略思维不仅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标志着盐城正以"生态百里"为支点,撬动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新篇章。
生态治理:从黑臭水体到清水走廊的系统工程
周斌书记的调研足迹密集覆盖盐都区第一沟、亭湖区大新河等十余条河道,这些曾受污水直排困扰的水系,如今成为检验治水成效的"试金石"。在射阳县黄沙港镇东方中心河畔,市委书记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强调精准溯源的重要性,要求建立"截污纳管—污水净化—活水补水"的治理闭环。这种系统化治水思路,被当地环保部门形象地称为"给城市血管做透析",仅2023年就完成主城区74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使水体自净能力提升近40%。
产业转型:低碳航线的速度与绿色门槛的硬度
当江苏甬航全货机搭载着24吨汽车零部件冲上云霄,盐城至大阪航线创造的不仅是跨境电商物流时效从7天到2天的"时空压缩",更展现了绿色物流与高端制造融合的范本。这背后是盐城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精准培育政策,通过设立环保技术准入门槛,推动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产业在沿海园区集聚。正如周斌在建湖县调研时指出的:"生态优先不是发展的减速带,而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目前全市已有37家中小企业入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名录,其产品碳足迹平均低于行业标准20%。
制度创新:生态账户的加减乘除法则
在7月17日的沿海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上,市委提出的"生态百里"概念正在转化为可量化的制度设计。借鉴金融领域的资产负债表理念,盐城试点建立"生态资产账户",将湿地固碳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这种制度创新带来的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大丰区某化工园区因生态评估未达标被拒之门外,同时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却因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2%获得2000万元绿色发展基金奖励。
未来图景:碳路先锋的辩证法
从朱克江时代"沿海开发"的规模扩张,到周斌时期"生态百里"的质量重构,盐城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区域发展的普遍真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本质上是方法论问题。随着总投资50亿元的沿海生态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及全国首个滨海湿地碳汇交易平台筹建,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盐城注脚。正如市委书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场所言:"当候鸟成为最好的环评师,我们才真正读懂了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此刻的盐城海岸线上,丹顶鹤的翅膀与风电机的叶片正以相同频率划出绿色发展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