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政府近期召开常务会议,专题部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千亿规模攻坚计划,标志着这座沿海城市正式吹响向新能源赛道全面进军的号角。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的设区市,盐城以顶层设计为牵引,通过政策组合拳与产业链协同发力,正加速构建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生态产业体系,目标直指千亿级产业集群。
政策先行:构建产业发展的制度基石
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被视为攻坚计划的"操作手册"。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2023-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更创新性地采用"建设运营奖励"等市场化手段,对充换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值得关注的是,配套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将宏观目标拆解为年度任务,形成可量化的"进度条",如同为产业发展安装了GPS导航系统。政策研究者特别指出,这种"行动计划+配套政策"的双轮驱动模式,既解决了企业"往哪走"的方向问题,又回答了"怎么走"的路径问题。
链式思维: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
盐城独创的"5+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体系,将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置于23条重点产业链的核心位置。这种布局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借鉴"拼乐高"式的组合逻辑——通过聚企成链、聚链成群,让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企业形成"五分钟供应圈",整车制造商则像磁铁般吸引配套企业自然聚集。目前已有3个低(零)碳园区完成产业布局,它们如同棋盘上的"活眼",正在激活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企业高管们评价,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创新试错成本。
技术攻坚:破解产业升级的密码锁
千亿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突破的"金钥匙"。盐城在部署中特别强调"正向研发"和"卡脖子技术清单"的破解路径,计划通过建立产学研用联合体,将实验室的"试管反应"快速转化为生产线的"量产反应"。某新能源车企技术负责人透露,政府正在搭建公共测试平台,这相当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共享实验室",大幅降低研发门槛。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网联技术被单独列为重点突破领域,预示着盐城正在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
绿色金融:为产业注入资本活水
在资金支持方面,盐城创新性地采用"政策+基金"的杠杆模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如同"种子资金",通过设定最高30%的跟投比例,吸引社会资本形成"资金池"。某参与方案讨论的投行人士比喻,这种设计就像修建灌溉系统——政府先挖好主渠道,市场活水自然源源不断流入。此外,碳金融产品的试点推广,让企业减排量可量化、可交易,相当于给绿色技术贴上了"价签"。
人才矩阵:锻造产业创新的神经中枢
攻坚计划专门设置"人才攻坚"章节,提出构建"金字塔"式人才体系:顶端引进诺奖级科学家担当"首席智囊",中部培育本土工程师队伍作为"中坚力量",基层通过职业院校定制化培养"技术蓝领"。这种人才配置思路,类似于组建一支既有指挥官、又有特种兵和后勤部队的完整军团。某高校产业研究院院长指出,盐城正在建立的"旋转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外自由转换身份,这种灵活性对吸引高端人才至关重要。
随着攻坚计划的全面实施,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显现出"加速跑"态势。政府官员在闭门会议上透露,首批23个重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预计将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座城市的产业雄心不仅写在文件里,更体现在其构建的完整产业生态中——从政策保障到技术支撑,从资金对接到人才供给,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密设计。当这些要素产生化学反应时,千亿目标或将不再是数字游戏,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