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纽约专稿】深秋的曼哈顿寒意渐浓,而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文化邂逅却在霓虹闪烁的街头温暖上演。由导演李蔚然执导,演员王丽坤、高以翔联袂主演的电影《情遇曼哈顿》近日在纽约完成全部拍摄工作。这部聚焦海外华人艺术追梦群体的爱情轻喜剧,以自由女神像、布鲁克林大桥和时代广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关于梦想、竞争与爱情的都市寓言。
影片围绕两个在纽约挣扎求存的年轻华人展开。王丽坤饰演的纽漂女演员白淇,坚韧聪慧却屡屡试镜碰壁;高以翔饰演的年轻画家宋苇东,才华横溢却困于现实压力。二人在竞争同一个歌舞剧角色的过程中从陌路到相知,在曼哈顿充满戏剧性的街角展开了一场既是对手又是知己的微妙情缘。导演李蔚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试图捕捉的不仅是爱情的火花,更是当代年轻人在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差异与生存压力时,那种既脆弱又顽强的生命力。”
制作团队在纽约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实地拍摄,镜头深入曼哈顿的肌理。从清晨雾气弥漫的中央公园到夜幕下流光溢彩的百老汇剧场,从中国城喧闹的茶餐厅到苏荷区安静的画廊,电影以细腻的视角呈现了纽约作为文化熔炉的多元面貌。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多场歌舞戏份均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及外百老汇剧场实景拍摄,演员亲自完成所有歌舞表演,未使用替身。高以翔为此提前三个月接受声乐训练,王丽坤则重新投入芭蕾基训,力求呈现最真实的舞台效果。
“纽约本身就是这部电影的第三个主角。”制片人张家振在片场表示,“我们希望观众能透过银幕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它的喧嚣与孤独,它的包容与残酷。”这种创作理念使得《情遇曼哈顿》超越了常规爱情片的格局,成为一部关于都市生存哲学的轻喜剧。片中角色在追逐艺术理想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家”的含义:是遥远的故土,是奋斗的异国,还是某个触手可及的温暖怀抱?
影片的叙事巧妙地融入了文化身份的思考。白淇与宋苇东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坚持东方艺术表达,又在碰撞中吸收新的灵感。一场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即兴演出的《牡丹亭》片段,引来不同肤色人群的驻足喝彩,成为片中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这种文化交融的尝试,反映了新一代海外华人艺术家正在探索的身份认同路径——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创造性地跨越边界。
尽管以轻松幽默的基调展开,电影并未回避现实困境。高昂的租金、激烈的竞争、签证的焦虑、种族的天花板……这些纽漂族日常面对的挑战在笑泪交织的情节中一一呈现。王丽坤在谈及角色时感慨:“白淇最打动我的是她的‘钝感力’——明明知道成功概率渺茫,还是愿意为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近乎天真的勇气,或许是所有追梦者的共通语言。”
摄影指导菲利普·勒苏德(Philippe Le Sourd)运用大量手持摄影与自然光效,赋予影片纪录片般的真实质感。特别是在拍摄曼哈顿街景时,采用隐藏摄像机捕捉路人真实反应,使虚构叙事与城市实景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多场戏份更是在未经清场的时代广场和中央车站直接拍摄,演员融入川流不息的人潮,仿佛整个纽约都在参与演出。
据发行方透露,影片后期制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将于明年春季登陆全球银幕。有业内观察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日益成熟,这种中等成本、强类型化且具备国际视野的浪漫轻喜剧可能开辟新的市场蓝海。《情遇曼哈顿》尝试将好莱坞经典歌舞片元素与中国式情感表达相结合,其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夜幕降临,时代广场的巨屏亮起璀璨光芒,正如片中那句点睛台词:“纽约从不保证梦想成真,但它给每个梦想登台的机会。”《情遇曼哈顿》记录的正是在这座梦想舞台上,那些跌倒又爬起、错过又重逢的平凡时刻。当白淇与宋苇东在布鲁克林大桥上迎着晨曦起舞时,他们舞出的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代海外追梦者共同的生命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