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盐城高新区:项目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6-25作者:小赵阅读:37分类:本地要闻

  盐城高新区:项目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苏盐城高新区以项目引建为引擎,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为盐城市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通过重大项目落地、产业链条延伸和创新生态优化,正逐步成为长三角北翼的产业新高地。以下从多个维度剖析其建设进展与经济价值。

  龙头项目落地:从图纸到车间的“盐都速度”

  2024年,盐城高新区迎来项目建设的爆发期。总投资50亿元的长盈精密、昱辉光能项目已全面开工,犹如两台巨型“经济引擎”启动,预计投产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超百亿元产值。而东创新能源结构件、远航锦锂5GWh电芯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则像“及时雨”般填补了新能源领域的关键环节缺口。以远航锦锂为例,其电芯产能可满足10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相当于为盐城新能源赛道安装了一台“超级充电宝”。

  联超光电盐城基地的进展更具象化展现了“盐都效率”。该项目盘活闲置厂房,年产600万片蓝玻璃和800万片心率片的产线,从设备调试到试产仅用5个月,技术人员形容其“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完成产业拼图”。目前1号厂房冷加工车间装修收尾,70%设备到场,预计7月实现小批量生产。这种“拎包入住”式的盘活模式,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缩短了项目周期,成为高新区“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典型案例。

  产业聚链成群: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

  盐城高新区深谙“独木难成林”的产业规律,通过构建“3+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项目集群化发展。在新能源领域,启源芯动力与远航锦锂形成“电芯+储能”组合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联超光电的滤光镜片项目与区内现有半导体企业构成光学器件产业链闭环。这种“葡萄串效应”使得园区企业采购半径缩短30%,物流成本下降15%。

  高端装备产业则依托汉印机电等企业,逐步从零部件加工向整机装备制造跃升。其生产车间内,智能化设备占比达65%,像“精密外科医生”般完成高难度零部件加工,为周边200公里内的制造业企业提供配套支持。园区管委会负责人透露,这种产业生态的自我强化能力,正吸引更多“链主”企业主动落户。

  创新赋能发展:从制造基地到研发高地

  作为国家高新区,盐城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的初心使命。在项目引进中,特别注重科技含量与转化效率的双重考核。以长盈精密为例,其盐城基地不仅承担生产功能,还设有新材料研发中心,预计三年内专利申报量将突破50项。

  园区同步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如同在产业土壤中埋下“创新种子”。目前,高新区内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从平均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研发经费占比连续三年保持在4.2%以上,高于全省高新区平均水平。

  政策与服务:从招商引资到育商强商

  盐南高新区近期召开的经济运行分析会释放明确信号:二季度是冲刺“双过半”的关键窗口期。党工委书记唐高明提出的“全员招商、全员安商”机制,将项目服务细化到“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针对联超光电项目,专班人员提供从环评审批到人才公寓配套的“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节省行政时间成本约40%。

  园区还深度对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在土地、财税等方面形成政策组合拳。例如对新能源项目实行“绿电直供”试点,电费成本降低8%-12%,这种“阳光红利”显著提升企业投资回报率。

  未来展望:从区域标杆到国家战略支点

  站在“十四五”中局节点,盐城高新区正将项目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其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T”字交汇处,犹如区域发展的“黄金十字路口”。

  专家预测,按当前增速,2025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5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将达60%。这种以项目为支点、以创新为杠杆的发展模式,不仅为盐城经济转型提供样本,更将成为江苏沿海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里的每台设备轰鸣声都是财富增值的密码;对区域规划者来说,每个投产项目都在重绘长三角产业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