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要闻>正文

夜半歌声

时间:2025-09-25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38分类:本地要闻

  深秋的北平,寒意料峭。位于东城区的老牌戏院“华乐”,在熄灯多年后,今夜竟意外地亮起了微光。斑驳的墙壁上,一张手绘的旧式海报悄然贴出,画面朦胧,依稀可见一个悲怆的面容,上方是四个墨迹淋漓的大字——《夜半歌声》。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商业重映,而是一场由民间电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纪念放映。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不少老影迷与好奇的年轻人,他们穿过繁华的现代街巷,步入这座时间仿佛停滞的老建筑,共同追寻一段几乎被遗忘的银幕传奇。

  《夜半歌声》,这部由新华影业公司于1937年出品,马徐维邦编导的杰作,自诞生之初便以其独特的哥特式风格、浓烈的悲剧色彩和对封建压迫的控诉,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一朵“异卉奇花”。它讲述的是革命剧团演员宋丹萍与地主女儿李晓霞相爱,却遭恶霸毒手毁容,只得隐匿于剧场顶楼,每逢深夜以歌声慰藉爱人的凄美故事。主演金山那极具爆发力的表演,以及那贯穿全片、哀婉动人的主题曲,共同铸就了这部影片不朽的艺术魅力。

  “小时候,我是在镇上的露天广场看的这部电影,”年逾七旬的王老先生拄着拐杖,早早来到了现场,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那时候看不懂太多情节,但宋丹萍那张戴着面具的脸,还有那凄凉的歌声,真是吓人,又让人可怜,一辈子都忘不掉。”对他而言,《夜半歌声》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是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同样丰富的年代的文化烙印。像王老先生这样的老观众,在今天的影院里已属凤毛麟角,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在诉说着这部电影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影片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其大胆的艺术探索。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坛,普遍弥漫着现实主义或左翼批判的基调时,马徐维邦却另辟蹊径,将西方哥特电影的元素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悲剧、民间传说相融合。阴森的古堡式剧场、诡异的化妆、深夜的歌声、毁容后隐藏的秘密……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张力的符号,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叙事空间。这不仅是对电影类型的大胆拓展,更是通过一种极端化的、近乎寓言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宋丹萍的毁容,既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被孤立、被压抑的象征;他那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的痛苦,何尝不是那个时代许多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灵魂的共同悲剧?

  其次,影片蕴含着强烈的反封建、争自由的社会批判精神。宋丹萍与李晓霞的爱情悲剧,其根源直指封建势力的顽固与凶残。恶霸汤俊代表着旧秩序的维护者,他用最残忍的手段扼杀新生事物和纯洁情感。而宋丹萍即便身体被摧毁,仍以歌声作为武器,表达着不灭的意志和对爱人的守护。这种在绝望中迸发的反抗,使得《夜半歌声》超越了单纯的恐怖或爱情片范畴,具有了深沉的社会思想内涵。在当时,它激励了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即使在今天,其中关于尊严、爱情与抗争的主题,依然能引发观众的深思。

  本次纪念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青年电影学者林浩表示:“我们重新审视《夜半歌声》,并非出于怀旧的感伤,而是希望重新发现中国电影史上曾被忽视的多元脉络。马徐维邦的创作证明,我们的早期电影人同样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类型探索的勇气。这种‘作者类型片’的实践,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类型规律,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活动现场,还展出了部分珍贵的电影剧照、文献资料,让观众能更直观地了解影片的幕后故事和历史语境。

  随着影院内灯光渐暗,那熟悉而略带杂音的胶片转动声响起,银幕上出现了久违的画面。当金山饰演的宋丹萍第一次以毁容后的形象出现在阴影中,当那苍凉而深情的歌声在古老的剧院穹顶下回荡时,现场鸦雀无声。无论是重温旧梦的长者,还是初次接触的年轻人,都被这穿越了八十多年光阴的艺术力量所震撼。一位“90后”观众在观影后感慨:“没想到几十年前的国产电影能拍得这么有风格,情感这么浓烈。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恐怖故事,更是在讲人的尊严和爱的力量。”

  《夜半歌声》的这次“幽灵”重现,犹如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它提醒我们,在中国电影浩渺的长河中,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现实主义经典,还有像《夜半歌声》这样风格独具的瑰宝,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情绪,展现着中国电影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适时地回望这些尘封的经典,不仅是为了致敬历史,更是为了汲取灵感,照亮前路。当午夜钟声仿佛再次敲响,那“夜半歌声”所承载的艺术精神与人文关怀,依然在寂静中发出深沉的回响,等待着新一代的知音。

上一篇:外伤

下一篇:夜伴歌声

相关文章:

1.谁说我不在乎2025-09-29

2.消失的西德尼·豪尔2025-09-29

3.谁杀了斑比?2025-09-29

4.谢利2025-09-29

5.谁是我们老爸2025-09-29

6.张震讲故事合租屋2025-09-27

7.影子勇士1(原声版)2025-09-27

8.毛侠202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