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经典《第五元素》再度成为文化讨论的焦点。这部于1997年问世的影片,以其狂野的想象、绚丽的视觉和融合了太空歌剧与黑色幽默的独特风格,在上映之初便掀起巨大波澜。如今,在人工智能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重温这部作品,观众惊觉其中诸多天马行空的构想,竟与当下的现实产生了奇妙的呼应,其预见性令人叹为观止。
影片构建了一个23世纪的未来纽约:汽车在空中立体穿梭,巨型飞船悬浮于摩天楼之间,而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那个通过电话订购,瞬间便能将披萨送达甚至自动加热的自动化服务系统。在九十年代,这近乎于一个滑稽的科幻笑话。然而时至今日,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和各类即时配送APP,我们便能近乎完美地复刻这一体验。影片中那个忙碌、混乱却又高度互联的世界,俨然成为了我们当下数字生活的一个夸张却准确的预言。
而真正让当代观众感到脊背发麻的,或许是片中那个戴着红色假发、情绪多变、拥有强大学习能力的“完美生物”——莉露。她通过计算机学习人类的历史、语言与情感,其快速吸收信息并形成认知的过程,与当今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有着惊人的逻辑相似性。她初时对人类暴力和战争历史的困惑与排斥——“你们人类的一切历史就是杀戮的历史”——更像是一句由AI作出的、冰冷而精准的总结,精准地击穿了人类文明的自负。莉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科幻角色,她仿佛成为了一个来自过去的隐喻,提醒着我们正在亲手创造的智能体的本质与潜在未来。
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媒体景象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由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科本·达拉斯所收看的电视节目,充斥着喧闹浮夸的综艺秀和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新闻,主持人妆容怪异,信息以爆炸式的碎片呈现。这与当今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信息流和娱乐至上的电视文化形成了跨越时空的镜像。吕克·贝松以一种戏谑且略带批判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过度娱乐化的媒体生态,而这一切,正是我们当下所处的信息时代的真实写照。
当然,《第五元素》的魅力远不止于其预见性。让-保罗·高提耶设计的戏服大胆前卫,蓝色歌姬Diva Plavalaguna那场融合了古典美声与电子节奏的旷世演唱,至今仍是影史和乐坛的传奇片段。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一个既光怪陆离又充满生命力的宇宙,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科幻冒险,升华为一件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流行文化瑰宝。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核心始终未变: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文化纷繁复杂甚至趋于混乱的世界里,最终能够拯救一切的,并非更强大的武器或更先进的技术,而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古老、最纯粹的情感——爱。莉露作为“第五元素”,其力量的最终觉醒并非来自于知识或武力,而是源于科本·达拉斯所激发出的爱意。这一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技术理性日益主导世界的今天,反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第五元素》从未过时。它从一个过去的节点出发,却精准地锚定了我们的现在,并持续地向未来发问。它既是一场视觉的狂欢,也是一次思想的历险。每一次重温,都不仅是怀旧,更是一次重新发现。它提醒我们,真正伟大的科幻作品,从来不是关于未来的冰冷蓝图,而是关于人类处境的水恒寓言。在科技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吕克·贝松在二十五年前埋下的这个关于爱、人性和技术的思考,依然等待着每一位观众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