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一部以家庭记忆与情感溯源为核心视角的文化作品《家源》悄然走进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该作品通过深入挖掘个体家庭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情感联结,以平实而深刻的叙事,触动了当代社会许多人对“家”的再思考与情感回归。
《家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影视或文学创作,而是一个融合了口述史、纪录片、实物档案与社区实践等多维形式的长期文化项目。项目发起人之一、社会学者李文坦言,其初衷源于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中家庭结构变迁所带来的情感疏离与记忆断层。“我们试图通过记录普通家庭的故事,唤醒更多人对家族脉络的关注,重新理解‘我从哪里来’这一根本命题。”
在江南某地的一座老宅中,项目组遇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陈爷爷。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褪色的木匣,里面装着从清末地契、抗战家书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粮票,几乎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近代史。随着他的讲述,曾祖一辈迁居此地的艰辛、祖父在战乱中守护家庭的抉择、父亲这一代人的奋斗与坚持,逐渐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而这段历史,他的儿孙却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总说忙,没时间听这些老掉牙的事。”陈爷爷语气中有些落寞。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家源》团队在长达数年的走访中发现,许多家庭的记忆传承正面临中断的风险。
《家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被动地记录,更主动地搭建桥梁。项目组会协助家庭整理珍贵的影像与实物资料,组织跨代成员参与的工作坊,甚至帮助分散各地的亲属建立数字家谱与共享记忆库。在浙江某乡镇,他们与当地文化馆合作,发起“老照片背后的家故事”征集活动,吸引了上百个家庭参与。一场分享会上,当一位年轻人第一次看到外婆出嫁前作为乡村教师的照片并听她讲述当年的理想时,他感慨道:“我突然理解了外婆的坚韧从何而来,这和我之前认识的‘只是疼我的外婆’完全不同。”
这一项目也敏锐地捕捉到技术时代对家庭关系的重塑。一方面,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使得即时通讯与分享变得轻而易举;另一方面,表面的连接却未必带来深度的理解。《家源》尝试利用技术反哺情感,例如通过开发简单的音频录制工具,鼓励晚辈录制长辈的人生故事;创建安全的私有云空间,供家族成员共同上传、标注和评论老照片,在互动中自然完成记忆的拼接与传承。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建平评论道:“《家源》的价值在于它回应了一个时代性的焦虑。在高速流动的社会中,个体的根脉感容易变得模糊。通过对‘家源’的追寻,人们实际上是在寻找自我认同的锚点,是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获取一种稳定性的努力。这种努力对个体心理健康、家庭凝聚力乃至社会文化的延续都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家源》项目并未停留在私人情感领域,它巧妙地展现了家庭史与国家、社会变迁的交织。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生计变迁,共同编织出宏大的时代图景,提供了不同于官方史书的、充满温度与细节的历史感知方式。
目前,《家源》的影响正在逐步扩散。一些中小学将其理念引入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口述史”调研;部分社区也开始借鉴其模式,组织邻里间的故事分享会,以增强社区认同感。该项目如同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唤醒更多人去关注、记录和珍视自己的家庭故事。
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说:“《家源》让我明白,家不仅是我们出发的地方,也是我们不断回望与理解的坐标。它记录着我们的来路,也在某种程度上指引着我们的去路。”在日益多元和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对“家源”的探寻,或许正是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一条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