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一场持续五年的记录正在悄然而深刻地改变着一个村庄的命运。由导演李志刚执导的纪录片《风从塬上来》近日完成制作,该片以陇东地区王家庄为样本,用镜头见证了中国乡村在时代大潮中的蜕变与新生。
摄制组于2018年深秋首次进驻这个海拔1500米的旱塬村落时,面对的是即将消失的村庄——全村户籍人口412人中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且多为花甲老人。千亩梯田半数撂荒,唯一通往镇上的土路每逢雨雪便断绝通行。村支书王建国对着镜头说:“再过十年,这个村子可能就只存在于地图上了。”
转机发生在2019年夏天。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偏远的塬上村庄,一系列变化开始悄然发生。摄制组捕捉到了第一个关键转折点:32岁的返乡青年王磊带着电商团队回到家乡,在自家窑洞里创办了“塬上农产”电商平台。镜头记录下他手把手教老人们打包小米、胡麻油的场景,七十岁的王奶奶第一次通过手机看到自己种植的小米卖到上海时,混浊的眼睛里泛着泪光。
2020年是基础设施巨变的一年。无人机航拍镜头记录下修路队开进山塬的震撼画面,长达12公里的硬化道路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间。随着4G基站的建设,村民们第一次在自家院子里看到了高清影视节目。更令人惊喜的是,地质勘探队在村东头打出了日出水量200立方米的深水井,结束了村民世代靠天吃水的历史。
《风从塬上来》最动人的篇章在于对“人”的记录。摄制组跟踪拍摄了五组典型人物:放弃深圳高薪工作回乡创办合作社的王小梅,她带领妇女们发展特色刺绣产业;坚守村小38年的教师李文明,见证学生从最多时的126人到最少时的7人,再到如今恢复至23人;老支书王建国在退休前终于看到村子通上柏油路;返乡大学生团队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种植业;以及非遗传承人张桂英老人抢救性记录当地民歌的感人过程。
2022年的丰收季,镜头捕捉到了令人振奋的画面:金黄的麦浪间,联合收割机在梯田里轰鸣作业;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举办着数十年来首次乡村晚会;电商直播间里,年轻人用流利的英语向海外客户介绍高原农产品。村会计账本显示,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2万元。
纪录片不仅记录成就,也客观呈现了发展中的困惑与挑战:传统耕作方式与现代科技的碰撞,留守老人与返乡青年观念的差异,商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平衡等。导演李志刚在拍摄手记中写道:“我们不想拍一部歌功颂德的宣传片,而是要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乡村振兴图景,其中有喜悦也有阵痛,有收获也有失落。”
2023年春天的终章拍摄中,镜头掠过新修的蓄水池、光伏电站、标准化卫生室,最后停留在村口那棵三百岁的老槐树下。树下,老人们唱着代代相传的陇东民歌,孩子们在新建的篮球场上奔跑嬉戏,远处梯田里播种机正在作业。这个曾经濒临消失的村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该片摄影指导张伟表示:“五年来我们累计拍摄了2000多小时素材,无人机飞行里程超过1200公里,最长的一个镜头跟踪拍摄了三年半。我们想用最真实的影像,告诉世界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变化。”
《风从塬上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为中国乡村振兴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该片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在多家卫视和网络平台播出,同时将制作国际版本向海外发行。正如制片人陈欣所言:“这是一部关于希望与重生的纪录片,风从塬上吹过,带来的是古老的黄土高原与新时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