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盐城绵延582公里的海岸线上,683万亩的沿海滩涂与4550多平方公里的黄海湿地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生态画卷。这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拥有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国际机场”,每年为数百万只候鸟提供中转站与补给站。这片土地不仅用潮汐书写自然史诗,更用人与鹤的羁绊诠释着共生的真谛。

丹顶鹤的“生态诺亚方舟”
20世纪80年代,当丹顶鹤的全球种群数量骤减至濒危边缘时,盐城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1986年,22岁的徐秀娟带着3枚丹顶鹤卵从黑龙江南下,在这片芦苇荡中搭建起中国最早的“人工繁育实验室”。她的父亲曾叮嘱:“养鹤是国家需要的活儿,要踏踏实实干。”这句话成为她对抗艰苦环境的信念——没有恒温设备,就用体温守护鹤卵;缺乏技术指导,便凭家族三代养鹤的经验反复试验。如今,这片湿地已从当年的“急救站”升级为丹顶鹤种群稳定的“生命摇篮”,见证着人类以谦卑姿态参与生态修复的智慧。

勺嘴鹬的“8月之约”
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每年8月都会上演一场跨越洲际的守信之约。编号“EJ”的勺嘴鹬如同精准的生态钟摆,准时抵达这片滩涂。这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的小型涉禽,依赖盐城湿地富含底栖生物的潮沟完成换羽与能量储备。科研人员通过卫星追踪发现,全球近半数勺嘴鹬种群将此处作为迁徙必经节点。这种脆弱物种与湿地的依存关系,恰似生态链中的“蝴蝶效应”——保护一片滩涂,可能改变一个物种的命运。

湿地里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今年5月22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盐城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上演了一场特殊的“观鸟赛”。由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活动中,参赛者不仅记录到198种鸟类,更通过《2024盐城市湿地保护年报》看到水质改善与物种增长的关联数据。这种“用数据说话”的保护模式,揭示出湿地如同“地球之肾”——其净化功能不仅体现于过滤水体污染物,更表现为维系包括鸟类、鱼类、底栖生物在内的立体生态网。

潮汐间的全球生态密码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关键枢纽,盐城湿地每年承载着包括黑嘴鸥、大杓鹬等38种国际受胁物种的停歇需求。683万亩滩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动态保护”机制:潮间带每日被海水浸没又裸露的节奏,形成从微生物到大型鸟类的能量传递链。这种自然演替过程被生态学家称为“生产力爆发的面包房”,其单位面积碳汇能力甚至是热带雨林的30倍。当全球气候谈判聚焦减排时,盐城湿地默默以每公顷储存200吨有机碳的效率,书写着蓝色碳汇的东方样本。

从养鹤女孩的体温孵卵到卫星追踪候鸟轨迹,从手工记录的鸟类日志到AI分析的生态年报,盐城湿地的故事始终贯穿着两条平行线索:自然以其鬼斧神工塑造生命奇迹,人类则用科技与情怀守护这份馈赠。在这里,滩涂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成为丈量文明高度的标尺——当丹顶鹤的羽翼掠过风电场,当观鸟者的镜头避开繁殖区,和谐共生的理念便落地为具体而微的实践。正如湿地中交错的水道网络,人与自然终将在生态文明的河道中找到共同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