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江苏盐城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产业盛会——盐城投资环境说明会在盐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这场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决策者,包括韩国SK、法国道达尔、德国林德等国际巨头高管,以及30余家央企、国企和超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掌舵人。这一阵容堪称“产业界的奥林匹克”,折射出盐城作为长三角新兴经济枢纽的强劲磁力。
跨国企业与央企的“盐城引力”
盐城的战略定位正从区域城市向国际化产业平台跃升。活动现场,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企业代表与国内能源、汽车、交通领域的央企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金鹰集团等跨国机构负责人的参与,凸显了盐城在亚太供应链中的节点价值。一位参会高管透露:“这里的新能源基础设施与政策灵活性,比一线城市更具备试点落地的效率优势。”这种吸引力背后,是盐城近年来在新型电力、高端装备等赛道的全产业链布局,如同为全球资本搭建了一条“即插即用”的产业接口。

单项冠军的“隐形冠军”现象
在巨头云集的会场中,一批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样引人注目。以盐城鸿石智能科技为例,这家微显示光芯片企业仅用一年便完成从国内到国际单项冠军的跨越,其每年投入营收15%于研发的“硬核策略”,成为专业化发展的标杆案例。盐城环保科技城科技局副局长袁鹰指出:“夺冠企业就像精密齿轮,虽不显眼却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卡位者’。”数据显示,当地已聚集超100家此类科技创新型企业,它们在新材料、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专利储备,构成了盐城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护城河”。

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的化学反应
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在演讲中将城市比作“一本待解读的产业密码书”,暗示后续将有更多开创性政策试点。这种预期已得到市场响应——活动现场释放的信号显示,盐城正探索将消费刺激与产业升级联动,例如此前发放的100万元惠民消费券,既激活了本地汽车、家居市场,又为制造业提供了需求侧支撑。这种“政策杠杆”的巧妙运用,如同为经济引擎加注了高标号燃料,使投资者看到短期回报与长期增值的双重可能。

从区位优势到生态价值的战略升维
区别于传统招商逻辑,盐城此次特别强调了“绿色生产力”的转化能力。与会者注意到,活动选址的环保科技城本身就是国家级产业转型示范区,而大丰区“年味消费季”等案例,则展示了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特色经济IP。这种“不拼补贴拼生态”的差异化路径,正在重构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范式——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当别处还在提供税收优惠时,盐城已经用湿地旁的智能工厂打出了‘零碳供应链’这张王牌。”

这场高密度、高规格的产业聚会,最终以超过20个战略合作意向的签署落下帷幕。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标志着中国二三线城市产业升级的“盐城模式”初现雏形——通过精准定位跨国资本、国家队央企与隐形冠军的三重需求,在城市能级跃迁中完成从“跟跑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换。对于观察者而言,盐城的下一步动作,或将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