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服务>正文

蓝领阶级

时间:2025-09-21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12分类:民生服务

  在城市的钢铁丛林中,有一群人的身影总是与塔吊、机床和外卖箱相伴。他们通常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手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尽的灰垢,他们是蓝领工人——这个时代最庞大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近日,记者走访多个行业一线,试图揭开这个群体真实的生活图景。

  清晨五点,天还未亮,49岁的钳工张建国已经骑着电动车穿过浓雾赶往城郊的机械厂。他在这家工厂工作了二十三年,带出了十一个徒弟,但如今身边只剩下三个年轻人。“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留在车间。”张建国说着,手中的锉刀在工件上来回移动,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在他身后,一排数控机床安静地运转,但操作工位却空了一半。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5000多万人,而制造业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工占比仅为5%左右,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快递、外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在十年间增长了近三倍,预计已突破1000万人。

  “不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而是性价比的问题。”28岁的外卖骑手李伟告诉记者。他曾经在电子厂工作三年,每月工资5000元,需要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休息一天。如今他每天送单12小时,月收入能稳定在8000元以上。“时间自由,多劳多得,工厂里流水线束缚太多。”

  这种职业选择的变化正在重塑劳动力市场的格局。在长三角地区,多家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普工招聘难度逐年增大,即使将月薪提高到6000元以上,仍然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外卖平台招聘站点前时常排起长队。

  然而,技术工人的流失正在造成深远影响。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总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成熟技工需要培养三到五年,能够操作维护价值数百万元的设备,而现在企业最担心的就是老师傅退休后,技术出现断层。“我们曾经遇到过设备故障,请国外专家来修,一天的费用就是3000欧元。如果自己的技工队伍健全,根本不需要花这个钱。”

  在建筑工地,另一种变化正在发生。52岁的钢筋工刘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工地上年轻人越来越少,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年轻人觉得这活儿太苦,又没面子。”说着,他灵巧地将钢筋弯成精确的角度,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样的手艺,他练了三十多年。

  蓝领群体的老龄化趋势在统计数据中得到印证。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2.3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超过27%,而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不足20%。

  与此同时,新技术正在改变蓝领工作的内涵。在某智能仓储基地,25岁的王磊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坐在控制台前操作自动化设备。“我学的是机电一体化,现在的工作更像是技术管理员。”他告诉记者,现代蓝领需要懂编程、会操作智能设备,与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已有很大不同。

  专家指出,随着产业升级加速,我国对高技能蓝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人。如何提升蓝领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改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夜幕降临,张建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仔细擦拭着陪伴多年的工具,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老友。“这些手艺是带不进棺材的,总得有人接着。”车间里灯火通明,照在他花白的鬓角上。厂房外,城市华灯初上,外卖骑手的电动车穿梭如织,两个平行的世界在同一片夜空下各自运转。

  这些劳动者的身影,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石,他们的选择与困境,折射出经济转型期的复杂图景。当我们在深夜收到一份外卖,或是驾驶着由无数零件组成的汽车时,或许应该记得,在这些日常便利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群体的付出与抉择。蓝领工人的故事,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注脚。

上一篇:让我来告诉你

下一篇:请叫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