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江门新会区京梅村,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武学传承正悄然焕发新生。这里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发源地,更是无数海内外武术爱好者心驰神往的圣地。近日,记者走访这座被誉为“功夫之乡”的村落,探寻这门古老拳法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坚守本色、绽放异彩。
蔡李佛拳诞生于清末动荡年代,由新会籍武术家陈享创立。他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精髓融会贯通,创编出这套刚柔并济、攻防兼备的拳法体系。其动作舒展大方,步法灵活多变,既有凌厉的攻势,又蕴藏圆融的守势,体现出“兼容并包、止戈为武”的哲学思想。更难得的是,陈享打破传统武术门户之见,公开授艺,使蔡李佛拳很快风行岭南,弟子遍布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华武术南派中流传最广的拳种之一。
走进京梅村蔡李佛始祖馆,青砖灰瓦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呼喝之声。83岁的陈忠杰老人作为第五代传人,每天清晨仍坚持带领弟子练拳。他说:“蔡李佛讲究‘饮水思源’,我们教的不仅是招式,更是做人的道理。”老人演示的拳架如行云流水,发力时似雷霆万钧,收势时若古井无波,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尽管年事已高,他仍坚持免费收徒,只为让更多人领略这门武学的精髓。
而在距始祖馆不远的蔡李佛武术学校,现代教育与传统武学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校长陈永霞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创新推出“武术+教育”模式,将蔡李佛拳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通过练武不仅强身健体,更培养了意志力和专注度。”她指着操场上正在练习基本功的学生们说,“去年我们学生在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中拿了7块金牌。”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门古老武学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在京梅村文化广场,每晚都有近百名村民集体练习蔡李佛拳,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24岁的软件工程师陈志豪下班后都会赶来参加训练:“练拳让我从代码世界中抽离,找到身心平衡。现在公司同事都跟我学了几招防身术。”
蔡李佛拳的国际化传播更是精彩纷呈。在始祖馆的留言簿上,可以看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十余种语言的留言。来自墨西哥的武术爱好者卡洛斯写道:“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 Chinese Kung Fu 的精神内涵。”近年来,京梅村已接待过来自30多个国家的武术代表团,许多外国学员学成归国后开设武馆,使蔡李佛拳在海外开枝散叶。
当地政府也加大保护力度,不仅修复了陈享故居等历史建筑,还建成蔡李佛武术文化广场、武术主题民宿等设施。每年举办的蔡李佛武术文化节吸引数万人参与,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新会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表示:“我们正申请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让武术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系统学习传统武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沉下心来研习,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传承人们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智慧:有的开设短视频账号演示拳法,有的开发武术研学课程,还有的与高校合作进行武术科学化研究。
夕阳西下,京梅村的训练场上又响起整齐的呼喝声。从垂髫孩童到耄耋老人,从本地村民到国际友人,都在一招一式中感受着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蔡李佛拳这门历经百年沧桑的武术,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实用价值,在新时代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传承,如同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古榕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