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服务>正文

未完成的牵挂

时间:2025-09-19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26分类:民生服务

  深秋的清晨,雾气尚未完全散去,赣南山区层叠的梯田在朦胧中显出一丝静谧。五年级学生小薇已经走了四里多山路,校服裤脚被草叶上的露水打得半湿。她推开村小图书室的门,从书包里郑重地取出一本厚册子——那是她与远在深圳打工的母亲近三年来唯一的“对话”记录本。这本册子,是这个名为《未完成的牵挂》公益项目中数百本“亲情记录册”中的一本。

  《未完成的牵挂》是一项始于三年前的公益行动,由本地乡村教师、社工及志愿者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文字、图画和音频,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构建一座跨越时空的情感桥梁。项目至今已覆盖周边十七个村落,累计为四百多个孩子保存下数千份珍贵的亲情记录。

  “最开始只是想着,能不能为孩子做点事。”项目发起人之一、在当地小学任教二十年的陈老师说道。她所在的学校,超过七成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的成长记忆是破碎的,情感交流是延迟的。有些孩子甚至说不清父母具体做什么工、在哪个城市。”

  记录册的设计朴素却充满巧思。每一页都有不同的主题:“妈妈今天加班了吗?”“爸爸那里的天气怎么样?”“我这周学会了一道数学题”……孩子每周填写,由志愿者收集、拍照,通过网络传送给远方的父母。父母则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回复,由志愿者打印后贴进册子。每月一次,这些记录册会实物寄往父母所在的城市。

  “我们不只是传递信息,更是在帮助双方建立‘生活的在场感’。”项目志愿者林倩说,“让孩子知道父母并不是消失在了‘外面’那个模糊的概念里,父母也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孩子成长的痕迹。”

  小薇的记录册里,有一页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旁边是母亲工整的字迹:“妈妈年底回来,带你去买新书包。”那是两年前的冬天写下的。然而,疫情、抢票难、加班费翻倍……种种因素让母亲的归期一再推迟。那页纸的边缘已被摩挲得微微起毛。

  “说不失望是假的,”小薇低声说,“但看着这本子,就觉得妈妈的话还在,她答应过的事,总有一天会实现。”对她而言,这本记录册不再是简单的记事本,而是一种确凿的承诺,是母爱虽遥远却实在的物证。

  项目运行中也面临诸多困难。资金匮乏、志愿者流动性大、部分父母参与度不高……最让团队忧心的是,随着孩子升入初中、父母更换工作地点,许多记录册的更新戛然而止,成了“未完成”的牵挂。

  “我们从不强求每本册子都必须‘写完’。”陈老师说,“哪怕只留下了一页对话、一幅画,那也是真实存在过的情感联结。‘未完成’本身就是一种常态,是生活的真相。重要的是,孩子从中感受到了自己被牵挂,也学会了如何牵挂他人。”

  最近,项目组开始尝试引入视频日记和简易的VR设备,让孩子能360度记录自己的校园和村庄,让父母通过手机就能“走进”孩子每天走过的路、看到的风景。技术的介入,或许能为这份牵挂增加更多的温度与即时性。

  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核心始终未变:对抗距离与时间带来的疏离,守护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情感纽带。在一本已经泛黄的记录册扉页上,一个孩子用铅笔写下:“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去外面。但我会把你带在身边。”

  山里的夜来得早,小薇合上记录册,仔细地收进书包。她知道,下周志愿者哥哥姐姐会来收册子,而母亲的回复,或许正在某个城市的灯火下书写。牵挂虽未完成,但从未停止。在字句之间,在声音之中,在每一个等待与回应里,爱找到了它自己的路。

上一篇:狂暴

下一篇:朱勒的生活

相关文章:

1.超异能快感2025-09-29

2.费城实验2025-09-29

3.财色惊劫2025-09-29

4.深海狂鲨(普通话版)2025-09-29

5.贝壳收藏家2025-09-29

6.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2025-09-29

7.淘气包马小跳2025-09-29

8.异种202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