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服务>正文

颜如玉

时间:2025-09-15作者:盐城新闻网阅读:2分类:民生服务

  夏日的午后,北京王府井书店三楼文学区,一本素白封皮的书被单独陈列在玻璃展柜内。书脊上烫金的“颜如玉”三字在射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偶尔有读者驻足,俯身细看扉页上那句“本书仅供寻章摘句,切勿对号入座”,而后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这本由青年作家江枫执笔、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自今年三月问世以来,持续引发着不同圈层的关注。它既登上了图书畅销榜前列,又在社交媒体掀起多轮讨论浪潮,更在文学评论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评价分野。

  《颜如玉》以当代都市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颜如玉从小镇考入名校,最终成为跨国企业高管的成长历程。书中细腻刻画了主角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轨迹,同时也大胆触及了职场竞争、阶层流动、情感选择等现实议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既不对成功学进行鼓吹,也不刻意渲染苦难,这种叙事策略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我们最初看好的是作品对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精准捕捉。”本书责任编辑王雪向记者透露,在编校过程中,编辑部曾就是否保留某些直白描写进行过深入讨论,“最终决定尽可能保持原作风貌,因为这些内容确实反映了部分现实困境”。

  真实感成为《颜如玉》吸引年轻读者的重要原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读者交流会上,大三学生李雯表示:“书中描写的答辩场景与我去年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那种既期待被认可又害怕失败的矛盾心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类似的观点在豆瓣读书板块得到诸多呼应,该页面已积累超过五千条评分,其中四星以上评价占比达78%。

  不过,批评的声音同样尖锐。文学评论家周政教授在《文艺报》撰文指出:“作品在追求真实性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美化了功利主义价值观。主角的成功过于依赖个人才智和机遇,缺乏对集体力量的展现。”对此,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林凡持有不同看法:“这恰恰体现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多样性。我们不必要求每部作品都承担教化的功能,有时候真实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据开卷监测数据显示,《颜如玉》连续十二周位居虚构类图书销售前三,在成都、西安等城市曾出现断货现象。出版社不得不加印三次,累计发行量已达三十五万册。线上平台的数据同样亮眼,在微信读书平台,该书收获了一百二十万次阅读量,书评区讨论超过三万条。

  出版行业的观察者注意到了更深层的现象。资深出版人杨海注意到:“《颜如玉》的流行契合了当下非虚构写作与虚构写作的边界模糊化趋势。读者越来越期待文学作品能提供某种‘现实参照价值’,这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大众的心理需求。”

  与此同时,关于作品价值观的讨论已超出文学范畴。社会学家孙教授认为:“这本书引发的争论,实则体现了社会对成功路径的多元认知。有人看重结果,有人关注过程;有人强调个人奋斗,有人重视环境因素。这种讨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

  面对各种声音,作者江枫保持了低调。他在邮件采访中回复道:“创作时并未设想教化功能,只是试图记录这个时代某些群体的生存状态。读者各取所需地理解作品,本就是阅读的常态。”据出版方透露,江枫正在西部某县挂职体验生活,为新作积累素材。

  黄昏时分,王府井书店的顾客渐渐增多。在《颜如玉》的展柜前,一位年轻母亲正给女儿轻声读着封底的文字:“玉之成形,如人之成才,皆需切磋琢磨。”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目光却已被书内插画所吸引。或许正如一位读者在微博上的留言:“每个人都能在《颜如玉》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想要的影子。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这本看似普通的文学作品,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着这个时代关于价值、成功与人生意义的多元建构。而其引发的思考,或许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新年甜心

下一篇:新洗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