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一场名为《布鲁克斯,草地和可爱脸孔》的影像艺术展在798艺术区悄然开幕,并未进行大规模宣传,却意外地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成为近期城市文化景观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10月12日下午,展厅内人流如织,观众们在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前驻足,沉浸在由光影、自然与人性交织而成的静谧叙事之中。
展览的核心主体是美国摄影师埃文斯·布鲁克斯(Evans Brooks)过去三年间跨越全球多个自然保护区与城市公园所创作的摄影及短片作品。与常见的自然摄影不同,布鲁克斯的镜头并未刻意追求野性的震撼或奇观的捕捉,而是深情凝视着那些看似寻常却充满灵性的场景:晨光中沾满露珠的草叶特写,林间空地上野花肆无忌惮绽放的痕迹,以及穿梭其间、神态自若的野生动物。尤为特别的是,这些自然画面中常常不经意地融入人类的面孔——当地的原住民孩子、沉思的徒步者、甚至只是远处一个模糊却愉悦的微笑侧影。
“我并非试图探讨宏大的环保命题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那太沉重了,”布鲁克斯在展览开幕现场接受采访时说道,他的语气平和而真挚,“我更想捕捉的是一种‘共存的瞬间’。你看,那片被风吹乱的草地,和那个小女孩被阳光照得眯起眼的笑脸,它们共享着同一种生命律动——一种不设防的、纯粹的存在状态。”
这种“纯粹的存在状态”恰恰构成了展览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一组题为《呼吸之间》的系列作品中,布鲁克斯将镜头对准了不同大洲的草原。画面中,草的形态各异,但风过草甸所形成的涟漪却惊人地相似;与之并置的是生活在草原周边的人们的肖像,他们中有蒙古的牧羊少年,有东非马赛部落的妇女,也有苏格兰高地的诗人。他们的表情宁静而深远,仿佛其呼吸的节奏正与脚下草地的起伏同步。观众李女士在作品前凝视良久后感叹:“看着这些面孔和草地,突然有一种奇异的安宁感,好像焦虑被轻轻抚平了。它们提醒我,美好本就蕴藏在最简单的事物里。”
策展人林薇在阐述展览理念时指出,布鲁克斯的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在于它触动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在高度数字化、节奏加速的当下,人们与自然的联结变得稀薄而间接。‘草地’象征着我们所疏离的自然基底,而‘可爱的脸孔’则代表着人性中的温暖与真实。布鲁克斯巧妙地将二者并置,唤起了我们对于一种更本真、更和谐生活状态的集体记忆与向往。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更像是一次集体的心理疗愈。”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并未回避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细微冲突与痕迹。一幅拍摄于北欧森林的作品中,一只小鹿正警觉地望向镜头方向,而不远处的地面上,一个被遗忘的塑料瓶半掩在落叶中。这种处理并不突兀,却无声地叩问着观者:所谓的“和谐”究竟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还是一种亟待修复的当下?
技术层面而言,布鲁克斯全部使用自然光线进行拍摄,拒绝任何形式的后期合成与过度修饰,这使得他的作品带着一种近乎 tactile(可触摸的)的质感——你能几乎感受到草叶的柔软、露水的湿润以及人物皮肤上阳光的温度。这种坚持原始真实的创作态度,在当今由AI生成图像和重度后期制作主导的视觉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复古。
展览的尾声部分,是一段长约十五分钟的无声慢镜头影片。画面交替呈现不同季节的草地变迁——从新绿到枯黄,再到覆雪重生,以及穿插出现的、不同年龄的笑脸。没有配乐,只有自然界的风声、鸟鸣作为背景音。许多观众选择坐在展厅的地板上,安静地看完这段影片,仿佛参与了一场默观仪式。
《布鲁克斯,草地和可爱脸孔》没有试图给出任何答案或说教,它只是诚实地展示:世界存在这样一些角落,那里生命自然生长,笑容发自内心,草木与人类共享着同一片天空与光阴。或许,在喧嚣的时代里,能够提醒人们记起这种简单而珍贵的共存,本身就已足够有力。展览将持续至12月底,据悉,其巡展计划已提上日程,将于明年抵达上海与广州。